国家疾控局日前印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公共卫生综合干预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公共卫生维度科学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和综合干预措施,进一步提高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水平。
《指南》提出儿童青少年近视干预技术,采用三级预防策略落实公共卫生综合干预措施,以预防、降低、减缓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
《指南》强调,坚持三级预防策略。首先,加强一级预防。围绕“光照/紫外线—视网膜多巴胺分泌增加—眼轴生长减缓”“近距离长时间用眼—脉络膜缺血—巩膜缺氧及重塑性改变”等近视病因理论的进展,以及近视相关的环境与行为风险因素开展近视防控干预,提出近视风险行为监测评价与干预、学校—家庭—社区视觉环境改善、日间户外活动2小时和体育锻炼1小时、师生家长全员健康教育等具体公共卫生干预技术。其次,推进二级预防。注重视力健康筛查,加强近视分级管理,做到早预警、早发现、早诊断。特别要关注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的屈光状况及远视储备量,加强科学研究,结合环境与行为风险因素、远视储备量、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和遗传风险等多维度指标,建立近视风险预警模型。最后,落实三级预防。做好近视分级与矫正,科学配戴眼镜。近视发病年龄早或发展速度快的儿童青少年要在医生或视光师指导下对症采用光学矫正、药物矫正或中医药方法减缓近视进展。对存在眼底病理改变和其他并发症的儿童青少年,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经专科医生诊治。专业机构在筛查学生视力时,对发现高度近视及近视进展快速的儿童青少年要及时提供转介服务,实现公共卫生与临床矫治的融合。
为进一步完善出生缺陷防治网络,提升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改善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日前制定《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2023—2027年)》。
该计划要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围绕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聚焦提升出生缺陷防治服务能力,促进出生缺陷防治工作高质量发展,预防和控制严重出生缺陷发生,减少出生缺陷所致婴幼儿死亡及先天残疾,更好满足群众健康孕育的需求。工作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更加完善的出生缺陷防治网络,显著提升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能力。重点任务是通过健全服务网络、加强人才培养、深化防治服务、聚焦重点疾病、提升质量管理、强化支撑保障等6方面措施,推进落实18项工作任务,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全面提升防治能力。其中,提升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措施包括:
健全服务网络。加强网络建设,推进落实国家相关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要求。优化婚前保健、孕前保健资源配置和服务供给,推进婚前医学检查机构与婚姻登记场所就近设置方便群众。省级和地市级均至少建设1个新生儿遗传代谢病诊治机构、1个新生儿听力障碍诊治机构、1个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治机构。推动具有专科优势的国家级、省级医疗机构牵头组建出生缺陷疾病防治专科联盟或协作网,促进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一体化防治服务。
加强人才培养。优化人才队伍,按照机构标准和服务需求配置专业技术人员,加强紧缺人才、学术骨干和前沿技术人才培养。持续实施全国出生缺陷防治人才培训项目,到2027年,全国完成1.5万名紧缺人才培养。提高专业能力,加强医学影像、检验等专业人员能力建设;强化医学遗传医师规范化培训,提高临床医师出生缺陷咨询水平;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专业技术人员培训。
深化防治服务。加大知识普及和健康教育力度,提高育龄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强化风险因素预防控制,加强婚前孕前保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规范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落实技术标准、规范和指南,规范新技术临床应用。推进新生儿疾病筛查,加强筛查阳性病例召回、诊断、治疗、干预和随访。推进出生缺陷疾病治疗。扩大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项目实施区域,到2025年覆盖全国所有县(市、区),到2027年筛查率、诊断率、干预率均达到80%。不断健全新生儿疾病筛查、诊断、治疗连续服务链条,推动早筛、早诊、早治。
聚焦重点疾病。强化先天性心脏病等结构畸形防治,强化先天性听力障碍等功能性出生缺陷防治,强化唐氏综合征等染色体病防治,强化地中海贫血等单基因遗传病防治。
提升质量管理。健全机构全覆盖、涵盖三级预防全流程、职责明确、分工负责、运转高效的出生缺陷防治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出生缺陷防治服务质量监测评价结果排名、通报和信息公开等质量管理制度,加强病历书写、检查检验、评估咨询、会诊、随访等重点环节质量管理。
强化支撑保障。运用信息技术赋能服务,用好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和“云上妇幼”等远程医疗平台,加强出生缺陷监测。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促进国家、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发挥作用。来源:人民网
患者孙先生饱受面瘫之苦三十多年,起初通过针灸缓解,后来面瘫反复发作,不仅针灸治疗不再理想,还出现了平衡障碍、眩晕和全聋。最终,通过颞骨CT检查和增强颅底核磁检查,结果显示导致其面瘫的“真凶”是岩骨胆脂瘤。
岩骨胆脂瘤是一种累及颞骨岩部的表皮样囊肿,其发病率占所有胆脂瘤中的2.9%。虽属良性病变,但岩骨胆脂瘤却有很强的侵蚀破坏能力。因为它像螺丝钉一样镶嵌在耳朵深处,而其中还深藏着内耳和三条神经——支配面部肌肉活动的面神经、掌管听力的听神经和躯体平衡的前庭神经,当胆脂瘤破坏了内耳及这三条神经时,面瘫、耳聋、眩晕及平衡障碍等症状就会一齐袭来。
再回到孙先生这个病例,由于其患病时间长,胆脂瘤不仅破坏了三大神经,侵犯了中、后颅窝,还破坏了颅底颈内动、静脉周围的骨质,胆脂瘤与脑膜和颈内动、静脉紧紧相贴,若再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出现颅内感染及血管破裂等严重并发症。
最终,孙先生决定入院接受手术治疗。在多科室医生配合下,通过3D导航仪器,精准定位病变范围。在保护大脑、颈内动脉重要组织的同时,顺利切除胆脂瘤,并仔细刮除胆脂瘤囊壁,减少病变残留,减少疾病复发机率。日前,孙先生已经康复出院。
专家在此提醒,岩骨胆脂瘤起病隐匿,发现时常常已破坏广泛,对于单侧逐渐严重的耳聋、眩晕,特别是合并面瘫症状需警惕该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表在最新一期同行评审期刊《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上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号称“环保”的纸质吸管含有长效和潜在的有毒化学物质。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研究人员检测了39个品牌的吸管中所含有的PFAS(一组合成化学品,称为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这是欧洲首次,也是世界上第二次此类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被检测吸管中均发现PFAS,纸和竹子制成的吸管中最为常见。
PFAS可制造户外服装、不粘锅等多种日常产品,具有防水、耐热、防污的特点,然而它们对人类、野生动物和环境都有潜在的危害,例如导致对疫苗的反应较差、出生体重较轻、甲状腺疾病、胆固醇水平升高、肝脏损害、肾癌和睾丸癌等。它们分解速度非常慢,可在环境中积聚并存在数千年,因而被称为“永久性化学品”。
接受检测的39个不同品牌吸管由5种材料制成:纸、竹子、玻璃、不锈钢和塑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品牌(27种,占比约69%)含有PFAS,总共检测到18种不同的PFAS。
纸质吸管最有可能含有PFAS,有90%检测到了这种化学品,80%的竹吸管、75%的塑料吸管和40%的玻璃吸管也检出了PFAS,而5种钢质吸管中均未检测到。同时检测到的还有三氟乙酸和三氟甲磺酸,它们是高度水溶性的,可能会从吸管中渗入饮料中。
虽然检测到的PFAS浓度很低,而且大多数人只是偶尔使用吸管,因此这类吸管对人类健康构成的风险有限。但PFAS可能会在体内停留多年,浓度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累。
参与这项研究的安特卫普大学环境科学家、研究员蒂莫·格罗芬博士表示,由纸和竹子等植物性材料制成的吸管通常被宣传为比塑料吸管更可持续、更环保,然而这些吸管中存在PFAS,意味着宣传所述并不一定是真的。来源:科技日报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童年时期缺乏运动可能会导致成年后患心脏病和中风。研究发现,从童年到青年时期久坐的时间积累与心脏损伤有关,即使对体重和血压正常的人也是如此。因此儿童和青少年需要更多的运动来保护他们的长期健康。
芬兰库奥皮奥东芬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年龄、性别、血压、体脂、吸烟、身体活动和社会经济地位等可能影响这种关系的因素进行了调整,分析了11岁至24岁之间久坐时间与17岁至24岁之间心脏测量值的关系。
这项研究包括766名儿童,其中55%是女孩,45%是男孩。11岁时,儿童平均每天坐着的时间为362分钟,在15岁增加到每天474分钟,在24岁增加到每天531分钟。这意味着,从童年到青年时期,久坐的时间平均每天增加169分钟。
研究结果显示,从11岁到24岁,久坐时间每增加一分钟,在17岁到24岁之间,左心室质量会增加。当再乘以169分钟的额外不活动时,这相当于在平均身高增加时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左心室质量增加了3克。
研究人员指出,如果孩子们每天久坐的时间超过6个小时,无论体重和血压如何,不活动时间的积累都与心脏损伤有关。因此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运动,带他们出去散步,限制他们花在社交媒体和电子游戏上的时间。来源:北京青年报
近年来,看病就医越来越便捷。解决群众看病就医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不便,需要在诊疗制度、信息技术、医院基础设施上持续发力
前不久,国家医保局推出了16项医保便民举措,解决百姓办理医保业务的堵点问题;今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要求在全国开展为期3年的“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分别就医保报销、医院就医等群众反映最突出的两个方面提出多项实实在在的便民举措,进一步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网上挂号、预约手术、预约住院、医保实时结算、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近年来,看病就医越来越便捷。但不可否认,群众看病就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便,比如一些大医院拥挤、自助取号排长队、候诊时间长、老人就医不便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诊疗制度、信息技术、医院基础设施上持续发力。
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可以缓解大医院拥挤状况。大医院拥挤,很大程度上是一些本应该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患者也跑到大医院就医。患者不愿去基层医疗机构就诊,主要原因是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不放心。因此,一方面要通过推进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等方式,促使大医院积极帮扶基层医疗机构,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另一方面,医保报销比例更多向基层倾斜,引导常见病、多发病、慢病患者到基层就诊。
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就医流程,完善预约诊疗制度,可以进一步减少患者到医院后的候诊时间。目前,很多大医院都开通了互联网医院,但使用率还不高。因此,要更好发挥互联网医院作用,把更多不必到门诊的复诊服务转移到线上。此外,还需进一步打通各地医保信息壁垒,减少相关环节和手续,让跨省就医报销更加便捷。例如,今年4月,京津冀地区推出异地就医免备案政策,患者无须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即可享受医保报销待遇。
不断改善医疗机构设施和服务,让老年人就医更顺畅。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加深,老年患者比例将会不断提升。一方面,医疗机构要推进适老化改造,让老年患者更方便地使用电梯、厕所、病房、候诊室等设施;另一方面,要提升为老服务水平,保留一部分挂号窗口、现金收费窗口,在门诊大厅、候诊室等场所增加引导员,让老年患者就医更顺畅。来源:人民网
发表在最新一期同行评审期刊《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上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号称“环保”的纸质吸管含有长效和潜在的有毒化学物质。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研究人员检测了39个品牌的吸管中所含有的PFAS(一组合成化学品,称为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这是欧洲首次,也是世界上第二次此类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被检测吸管中均发现PFAS,纸和竹子制成的吸管中最为常见。
PFAS可制造户外服装、不粘锅等多种日常产品,具有防水、耐热、防污的特点,然而它们对人类、野生动物和环境都有潜在的危害,例如导致对疫苗的反应较差、出生体重较轻、甲状腺疾病、胆固醇水平升高、肝脏损害、肾癌和睾丸癌等。它们分解速度非常慢,可在环境中积聚并存在数千年,因而被称为“永久性化学品”。
接受检测的39个不同品牌吸管由5种材料制成:纸、竹子、玻璃、不锈钢和塑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品牌(27种,占比约69%)含有PFAS,总共检测到18种不同的PFAS。
纸质吸管最有可能含有PFAS,有90%检测到了这种化学品,80%的竹吸管、75%的塑料吸管和40%的玻璃吸管也检出了PFAS,而5种钢质吸管中均未检测到。同时检测到的还有三氟乙酸和三氟甲磺酸,它们是高度水溶性的,可能会从吸管中渗入饮料中。
虽然检测到的PFAS浓度很低,而且大多数人只是偶尔使用吸管,因此这类吸管对人类健康构成的风险有限。但PFAS可能会在体内停留多年,浓度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累。
参与这项研究的安特卫普大学环境科学家、研究员蒂莫·格罗芬博士表示,由纸和竹子等植物性材料制成的吸管通常被宣传为比塑料吸管更可持续、更环保,然而这些吸管中存在PFAS,意味着宣传所述并不一定是真的。来源:科技日报
为了进一步满足儿科临床用药需求,国家卫生健康委等4部门日前发布《第四批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共有24个品种,涉及30个品规、9种剂型,覆盖神经系统用药、消化道和新陈代谢用药、抗肿瘤药及免疫调节剂等治疗领域。
第四批清单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突出临床用药需求。清单中绝大多数药品国内暂无通用名上市,有助于填补国内用药空白。二是贴近儿童用药特点。多为口服溶液剂、鼻用散剂等低龄儿童适宜剂型,且同品种下规格更为丰富,能更好匹配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用药需求。三是关注罕见病患者群体。经多部门组织专家遴选论证,听取临床一线意见,遴选药品中包括了部分罕见病用药。四是兼顾企业研发积极性。清单遴选过程中,通过数据分析和专家论证等方式综合评估了品种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和市场空间。
第四批清单综合考虑临床用药必需性和企业研发可行性。一是坚持临床需求为导向。有关部门跟进全球最新临床进展,将近年来国外已上市国内未上市的儿童药品和国内已上市但无儿童适宜剂型规格药品作为重点考虑,着重选择安全性、有效性、适宜性高的品种。二是兼顾企业研发可行性。经多部门组织专家共同研究论证,综合考虑生产工艺难度、原料药供应、专利侵权风险等因素。
2016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并发布了三批含105种药品的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目前,其中23个药品已获批上市,覆盖抗肿瘤药及免疫调节剂、神经系统用药、精神障碍用药等8个治疗领域,其中有6个药品是罕见病用药。主要有以下成效:
一是填补国内用药空白。前三批清单中已上市药品中的多个品规为清单发布后首次获批上市,覆盖精神障碍用药、抗肿瘤药等多类重大疾病用药,也涉及儿童常见的呼吸系统用药、消化系统用药等,拓宽了相关领域的用药选择。如国内首个治疗儿童惊厥急性发作的咪达唑仑口服黏膜溶液、国内首个儿童用水合氯醛制剂、国内首个用于儿童高血压治疗的依那普利口服溶液剂、罕见难治性癫痫患儿治疗的氯巴占片等。二是切实提升药品可及性。前三批上市品种多为低龄儿童适宜剂型,包括口服混悬剂、口腔黏膜溶液、糖浆剂等多种儿童适宜剂型,既改善临床用药不足的现状,促进药物合理使用,又提高儿童用药顺应性,提升临床用药可及性。三是有效引导企业研发。前三批清单坚持临床需求导向,推进儿童药品的研发申报,鼓励企业合理调整研发战略布局,避免研发盲目性,提升了企业研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儿童用药生产及资源分配。
为保障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的顺利实施,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医保局、国家药监局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沟通会商和协同创新机制,分别按职责和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政策要求,推进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研发、注册、生产、使用、报销等配套政策衔接协同。例如,科技部门加大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的科研扶持力度,引导提升我国儿童药品研发综合水平;工业信息化部门鼓励儿童药品相关产业项目建设,支持儿童药品产业发展;卫生健康部门加强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的科研项目扶持和合理使用指导,优先考虑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医疗保障部门优先将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来源:人民网
科技日报北京8月23日电 (记者刘霞)荷兰拉德堡德大学神经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新研究表明,逆境会永久性地改变大脑的功能。此外,大脑对逆境的异常反应与焦虑症状有关。这项研究有望在早期发现精神疾病。相关论文刊发于21日出版的《自然·神经科学》杂志。
研究人员对约170人开展了调查,收集了其一生中的各种数据,尤其关注逆境,即已知对发展有负面影响的因素或事件。例如,母亲在怀孕期间吸烟、分娩期间出现并发症、经受虐待或遭遇重大事故等。
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扫描确定了这些人的大脑结构。然后,他们利用人工智能来寻找逆境和大脑模式之间的联系。分析表明,二者之间的关联非常清楚,而且也很稳定。研究人员在25岁和33岁两个年龄段都发现了这些关联。根据这一结果,他们可以预测大脑对逆境的反应。
这项研究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们可追踪25年前发生的事件对大脑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能帮助预测哪些人更有可能患上精神障碍疾病。通过揭示大脑对逆境的正常反应,就可确定出异常反应。研究发现这种偏离模式与焦虑症状有关,这些焦虑在许多精神障碍疾病中起核心作用。
研究团队希望这一发现有助更早发现精神疾病,以便患者能够更早、更有效地接受治疗。来源:科技日报
本报北京8月23日电 (记者林丽鹂)记者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获悉: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管局等5部门近日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开展为期5个月的集中用餐单位食品安全问题专项治理行动。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督促学校、托幼机构、医院、养老院、机关等集中用餐单位及其承包经营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全面加强监管执法,严把许可准入关、严格环境卫生和过程监管、严管承包经营行为、严惩违法违规行为;切实加强行业管理,严抓日常管理、严格招投标管理、分类推行“明厨亮灶”;压紧压实属地包保责任;提升舆情应对处置能力,推动集中用餐单位食堂管理明显规范,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明显增强,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