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s: xkbianji

放疗“导航”:鱼与熊掌兼得

在对抗“癌王”级肿瘤——高级别脑胶质瘤的战场上,放射治疗有了精准“导航”。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肿瘤科李光辉教授与神经外科吕胜青教授等组成的脑胶质瘤诊疗多学科协作团队,近日在国际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开放》发布了一项高级别脑胶质瘤探索性临床研究成果。这项名为“改良靶区勾画联合中等分割放射治疗高级别脑胶质瘤”的探索性研究,首次通过精准定位,实现了“肿瘤打击更精准、脑组织保护更好”的双赢目标,为降低患者正常脑组织照射体积,保护神经功能带来新希望。

论文通讯作者吕胜青和李光辉介绍,高级别脑胶质瘤是常见的恶性原发性脑肿瘤,是所有癌症中神经损伤发生率最高的瘤种,被称为“神经系统的幽灵杀手”。其临床危害显著,超过半数的患者会出现记忆减退、思维混乱等认知障碍。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10万—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

高级别脑胶质瘤的传统治疗方法以最大安全范围内的手术切除为基础,术后辅以同步放化疗;同步放化疗结束后,再采取替莫唑胺化疗,必要时可联合电场治疗。尽管胶质瘤生物学特性方面的研究已有一定进展,但这些成果尚未转化为实际效益,未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情况。同时,目前高级别脑胶质瘤放疗的最佳靶区体积及剂量分割方案仍未达成共识。

此前研究表明,大多数脑胶质瘤复发发生在肿瘤边缘2厘米范围内,目前美国放射治疗肿瘤学组(RTOG)、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及国内各大临床指南均将放疗靶区范围定义为以肿瘤区域为中心,在病灶周围扩大2厘米范围进行照射,这种“一刀切”的外扩方式,并没有精准贴合胶质细胞肿瘤独特的蔓延扩散路径,可能难以完全覆盖癌细胞扩散区域。

脑胶质瘤的扩散方式较为特别,它不会像水滴一样向四周均匀渗透,而是更倾向于“沿着既定路线走”——主要顺着大脑内部的脑白质束蔓延,就像植物的根系沿着土壤缝隙生长一样,这给肿瘤的精准控制带来了挑战。

对此,脑胶质瘤诊疗多学科协作团队开展联合攻关。论文第一作者、新桥医院肿瘤科钟良志副教授介绍,团队根据脑胶质瘤细胞生长和转移的特点,将弥散成像、三维磁共振波谱成像与神经纤维束导航等用于放疗照射靶区的确定工作中。在这些技术的帮助下,医生不仅能精准识别肿瘤细胞浸润的范围,还能更好地保护患者语言、运动等重要的脑功能区,如同给放疗设备装上了“精准智能导航系统”,从而实现对肿瘤的精准打击。

相较于传统方法,该方法照射范围更精准,接受精准放疗的患者半数生存期更长,且肿瘤复发风险未增加。

国际专家在期刊同期评论中指出,高级别胶质瘤的患者总体预后较差,在减少治疗毒性反应与提高肿瘤控制率这两个关键目标之间取得精妙平衡至关重要。上述研究为追求“肿瘤控制—功能保护”平衡,即在最大限度控制肿瘤的同时尽可能保护正常脑组织以维持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了基于神经解剖学的创新范式。

李光辉介绍,这项前瞻性研究纳入了154名患者,团队正联合国内多家顶尖医院推进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源:科技日报

脉冲电场消融:精准安全的“电手术刀”

射频、冷冻、光动力等传统消融技术存在难以满足复杂解剖区域治疗需求的局限,而脉冲电场消融技术的核心机制是利用高压电场对细胞膜造成不可逆电穿孔以诱导目标细胞死亡,具备细胞选择性、非热损伤性、物理靶向性三大特点。

日前,以“脉冲电场消融:未来医学技术新赛道”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792次学术讨论会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会议重点讨论了脉冲电场消融技术这一新兴医学技术的前沿方向,破解其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再到临床转化的关键科学问题,推动该技术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

查看更多

无管微创技术让胸外科手术告别“插管依赖”

无需气管插管维持呼吸、不用粗胸管引流、术后短时间内即可拔除辅助管路……这项以“无管化”为核心特色的无管微创技术,正重新定义胸外科手术的操作范式。日前,记者跟随“无管中国行”宣传活动,走进肺肿瘤早筛与无管微创技术联盟盟员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实地探访这项技术如何让胸外科手术告别“插管依赖”。

传统胸外科手术中,气管插管、28-36F的粗胸管是标配,这些有创操作具有一定术后负担。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孟庆威介绍,传统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14天,且需面对插管引发的咽喉不适、胸管导致的疼痛等问题。

“而无管微创技术的核心,是在保证手术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有创操作对患者生理系统的干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肺一病房主任徐海说。这项技术的关键突破在于“去插管化”,患者不仅无需维持呼吸的气管插管,还能根据情况减少或去除引流用的胸管、排尿用的尿管。

从技术原理来看,无管微创技术对麻醉方案进行了根本性调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副主任黄宁介绍,传统的全身麻醉依赖“镇静、镇痛、肌松”三大要素,其中肌松药会抑制患者自主呼吸,患者必须通过气管插管维持术中氧气供应。为了保留患者自主呼吸功能,无管微创技术“砍掉”了肌松药,转而采取复合麻醉方案。数据显示,该技术可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用量,降低术后患者因气道刺激引发的长期咳嗽。

通过技术革新,无管微创技术还加速了患者术后恢复进程。由于患者无需气管插管,避免了气道黏膜损伤。因此,大部分使用该技术的患者术后1—2天即可出院,部分年轻患者术后当天即可下床活动,使得床位周转率大幅提升,缓解了胸外科“一床难求”的困境。

同时,无管微创技术也减少了患者的医疗成本,一方面节省了气管插管等耗材费用,另一方面缩短了住院时间,让整体医疗费用大幅降低。

这项看似“简化”的技术,实则对医疗团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其落地依赖于麻醉技术和外科技术的深度协同。

黄宁介绍,胸科麻醉是外科麻醉中的高难度领域,需具有3—5年临床经验的医生才能独立开展,而无管麻醉则在此基础上再设门槛——医院规定仅允许副高级以上职称且有3年以上胸科麻醉经验的医生操作。“传统麻醉是‘按流程给药’,无管麻醉则是‘动态精准调控’。”黄宁解释,术中医生需“眼睛不离开监护仪”,实时调整对患者的麻醉深度,若患者出现咳嗽、体动,需立即追加镇痛药;若呼末二氧化碳分压过高,需通过调整呼吸参数或辅助通气降低风险。

对于外科团队来说,这一技术更是要求医生不仅要做到熟练操作,而且要做到精细掌控。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肺三病房主任王俊丰告诉记者,胸外科医生的成长周期本就长达10—15年,无管微创技术进一步要求医生具备在动态中精准操作的能力。由于患者保留了自主呼吸功能,肺部会随呼吸运动轻微摆动,医生需预判呼吸频率与幅度,在1—2秒的呼吸间隙完成精准切割、止血等操作,操作精度要求进一步提升。

孟庆威说,这项技术的意义不仅在于“微创”,更在于通过科技进步,让患者从“害怕手术”转向“主动接受治疗”。来源:科技日报

脉冲电场消融:精准安全的“电手术刀”

射频、冷冻、光动力等传统消融技术存在难以满足复杂解剖区域治疗需求的局限,而脉冲电场消融技术的核心机制是利用高压电场对细胞膜造成不可逆电穿孔以诱导目标细胞死亡,具备细胞选择性、非热损伤性、物理靶向性三大特点。

日前,以“脉冲电场消融:未来医学技术新赛道”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792次学术讨论会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会议重点讨论了脉冲电场消融技术这一新兴医学技术的前沿方向,破解其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再到临床转化的关键科学问题,推动该技术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

查看更多

雷暴天气,如何防范雷暴哮喘(服务窗)

近期,雷暴天气频繁,不少人出现咳嗽、喘憋等症状,甚至因此危及生命,医院里此类患者明显增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马艳良提醒,遇到雷暴天气,公众需防范雷暴哮喘。

  马艳良解释,雷暴天气时,强风会将花粉、霉菌等过敏原卷入空气中。这些过敏原颗粒在雷暴的强气流作用下,会被打碎成更小的微粒,直径通常在2至3微米,正好易被人体呼吸道吸入。这些微粒随着气流沉降到地面,导致空气中可吸入过敏原的浓度急剧增加。人们吸入这些过敏原微粒后,气道黏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让过敏原更容易进入气道,从而引发过敏反应,导致哮喘急性发作。

  雷暴哮喘的症状与普通哮喘相似,包括咳嗽、喘憋等,但更为严重的是,它具有致命性。而且,雷暴哮喘的症状往往持续更久,部分患者在引发雷暴哮喘后的3至5年内,都可能持续出现哮喘症状。因此,在雷暴天气下需格外注意防范。

  面对雷暴天气,公众该如何预防雷暴哮喘?

  关注天气预报。有过敏史的人群应多关注天气预报,特别是花粉过敏气象指数。雷暴发生前后,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关好门窗。

  科学配置空气净化器。雷暴天气时,紧闭门窗并使用空气净化器,可以有效降低室内过敏原和污染物的浓度。但需注意定期更换空气净化器的滤网,确保过滤效果,并根据房间大小选择合适的风速。

  定期清理房屋。保持室内干燥,避免霉菌滋生。定期清理地毯、窗帘、沙发等容易积尘的地方,减少室内过敏原的积累。

  一旦哮喘发作,该怎么办?面对雷暴哮喘急性发作,掌握正确的急救措施至关重要。马艳良给出了以下建议:

  立即使用急救药物。易感人群应随身携带哮喘类急救药物,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沙丁胺醇。在哮喘发作时,应立即使用急救药物,20分钟吸入一次,这些药物可以迅速扩张支气管,缓解呼吸道痉挛,从而减轻呼吸困难。如果服用3次仍未缓解,一定要及时就医。如果家里有雾化机,可以及时用雾化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哮喘发作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和胸闷等症状。此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采取半坐位或坐位,有助于呼吸。同时多饮水,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

  如果条件允许,应进行吸氧治疗。吸氧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呼吸困难的症状。可以使用氧袋或氧瓶进行供氧。家里可准备血氧饱和度监测仪,一定要保证血氧饱和度在93%以上,通过血氧饱和度监测来调整吸氧的流量。注意在吸氧前,要对氧气进行加湿加温,以免氧气过燥、过冷对呼吸道产生刺激。

  及时就医。如果哮喘发作症状严重或持续加重,应立即就医。在就医途中,可以继续使用急救药物并进行氧疗。到达医院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治疗,如使用静脉注射的糖皮质激素、支气管舒张剂等药物,或者进行机械通气等。

  马艳良提醒,只要做好预防措施,就能有效降低患上雷暴哮喘的风险。公众应关注天气变化,提高防护意识,守护呼吸健康。来源:人民网

这些破伤风的认知误区,你了解多少?

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破伤风存在诸多认识误区。对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相关专家正本清源,介绍科学防护方法。

误区一:由生锈物品造成的伤口才会引发破伤风

很多人认为,只有带铁锈的物品造成的伤口才会引发破伤风,但事实并非如此。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郑徽告诉记者,在日常生活中,穿刺伤、烧烫伤、挤压伤,以及动物致伤,都是常见的感染途径。

“由于可导致破伤风的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因此只要皮肤或黏膜存在破口,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就有机会进入到体内,在缺氧环境下大量繁殖就会引发破伤风。”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金红旭指出,有皮肤或黏膜外伤或破损史的病人;皮肤、黏膜或软组织存在细菌感染史的病人;有消化道破损病史的病人,都可能患上破伤风。破伤风存在潜伏期,感染破伤风芽孢杆菌未必立即发病,但芽孢可潜伏数月。一旦发病则极为凶险,重症患者会出现喉痉挛、窒息、肺部感染及器官功能衰竭,属于致命性极高的危重疾病。

金红旭强调,一些病例没有明确损伤或明显伤口,但如果被其他细菌感染,也可能造成厌氧环境,从而促使破伤风杆菌芽孢发芽滋长并产生外毒素,形成隐源性破伤风。

误区二:受伤24小时后注射破伤风针或疫苗无效

一些人认为,受伤后必须在24小时内注射破伤风针或疫苗,否则就达不到预防破伤风的效果。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急诊医学中心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冀兵说:“虽然越早注射越好,但只要未发病,注射‘破伤风针’或疫苗均有预防效果,没必要因时间延误而过度担忧。”

人体免疫系统具备记忆和反应功能。在破伤风杆菌感染尚处于潜伏阶段时,及时注射破伤风针或疫苗,其抗原成分能够激活机体的免疫记忆,迅速生成大量特异性抗体。这些抗体可在破伤风杆菌产生的毒素尚未大量形成或与神经组织结合之前,将其有效中和,从而预防临床疾病的发生。

即使受伤超过24小时,只要尚未发病,注射破伤风针或疫苗仍具有预防意义。破伤风的潜伏期通常为3—21天,机体一旦识别到抗原,免疫系统便会启动应答。虽然尽早注射能为免疫系统留出更充分的反应时间,但后期注射仍可增强免疫应答,有效降低发病风险。

误区三:儿时接种破伤风疫苗能终身免疫

一些人儿童时期接种过百白破疫苗,成年后认为自己接种过疫苗已实现终身免疫,因此受伤后无需再注射破伤风针或疫苗。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注射破伤风疫苗可有效预防破伤风的发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介绍,接种疫苗能使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及特异性保护免疫。当再次接触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时,机体可迅速识别并启动免疫反应,抑制和清除病菌,从而预防破伤风的发生。他说,2024年中华预防医学会发布了我国首个《破伤风高风险人群主动免疫制剂使用专家共识》。该共识指出,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百白破三联疫苗,并于1978年将其纳入计划免疫范围。

尽管这种主动免疫为预防破伤风增添了一道“安全锁”,但冀兵指出,破伤风疫苗无法保证终身免疫,其抗体水平会随年龄增长而衰减。保守估计全程接种后的最佳保护期可持续5至10年。

如既往已完成破伤风疫苗全程免疫,无论伤口类型如何,距最后一次接种超过10年均需加强接种。若虽未满10年但超过5年,且此次伤口属于严重污染(如被泥土、粪便、唾液污染)或较深伤口(如刺伤、挤压伤、烧伤等),为维持有效抗体水平以预防感染,建议及时加强接种1剂破伤风疫苗,避免因抗体水平不足而无法抵御破伤风杆菌感染。

“部分破伤风感染高危人群有必要接种加强针。”冀兵介绍,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24年版)》明确建议:潜在外伤高危人群,如军人、警察、消防员、野外工程人员、建筑工人、农林牧渔从业者、运动员、户外运动爱好者、旅行者及厨师等,应尽早完成暴露前破伤风疫苗免疫。对于持续暴露风险人群,建议每10年加强接种1剂。来源:科技日报

“AI副驾”大幅提升脑机接口系统操控力

最新一期《自然·机器智能》发表的一项神经科学研究称,一个由人工智能(AI)担任“副驾”来共享操控的脑机接口系统,能以解读意图和辅助行动的方式,让瘫痪人士更好地完成任务。测试中,在移动计算机光标或操作机械臂这类任务中,受试者的操控力得到大幅提升。

脑机接口技术能让用户利用脑信号操控装置,但目前该技术时常会出现不准确也不可靠的情况。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团队此次研发了一个非侵入性脑机接口系统。该系统能通过电极读取脑活动并利用机器学习优化行动操控力。该脑机接口有两个“AI副驾”:一个能帮助引导计算机光标,另一个能利用虚拟输入辅助机械臂任务。

在测试这个有“AI副驾”的脑机接口系统时,一位因脊髓损伤而腿部瘫痪的受试者在控制计算机光标的任务中,其操控力比没有“AI副驾”辅助时提升了3.9倍。健康受试者在“AI副驾”辅助后的操控力是平时的2.1倍。不仅如此,瘫痪受试者还能操控机械臂将彩色方块移动到特定位置,这在没有“AI副驾”辅助的情况下是无法完成的。

这种共享操控模式,或使脑机接口在日常使用中更实用、更高效,随着AI系统的升级,它们或能帮助用户更轻松地完成更多复杂任务。

研究团队表示,虽然结果令人鼓舞,但仍需开展更多工作让该系统适应不同的用户和环境。

【总编辑圈点】

这项成果意味着脑机接口从“能用”向“好用”迈出关键一步。以往的系统仅被动解码脑信号,用户需耗费巨大心力完成一个简单操作,如同让瘫痪人士驾驶一辆复杂高级的车辆。而“AI副驾”技术的引入,实现了“协同驾驶”。这一技术不仅能预判用户意图,还能主动优化动作路径,极大降低了操控的认知负担。对于瘫痪人士而言,这不仅是效率提升几倍的问题,更是跨越了能否独立完成日常任务的分水岭。比如精准移动光标打字、操控机械臂进食或整理物品,共享控制模式让AI成为了脑机接口领域的“智能助手”,而非冰冷的执行器。随着算法进化,未来甚至有望扩展至轮椅导航、智能家居联动等场景,实现科技对残障人群的赋能,让“意念操控”真正走入真实生活。来源:科技日报

“冻结”关键分子可阻止脑癌细胞扩散

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团队发现,“冻结”大脑中的关键分子——透明质酸,可有效阻止脑癌细胞扩散。这一成果有望为脑癌治疗提供新方向,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皇家学会开放科学》杂志。

透明质酸是一种糖状聚合物,构成了大脑中大部分支持结构。团队发现,癌细胞正是借助这种分子的柔韧性,才能附着于其他癌细胞表面的受体,进而触发扩散机制。若将透明质酸“冻结”在原位、限制其灵活性,便可使癌细胞停止移动、无法侵入周围组织,实现“重新编程”。

脑癌治疗一直面临严峻挑战,即便手术切除肿瘤,残留的癌细胞仍可能在数月内再生。现有药物难以穿透血脑屏障,放疗也只能延缓而不能阻止复发。最新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不直接攻击肿瘤细胞,而是改变其周围的细胞外基质,从环境上遏制癌细胞扩散。

借助核磁共振光谱技术,团队观察到透明质酸分子会扭曲成特定形态,与癌细胞表面的CD44受体紧密结合,从而驱动扩散。一旦让透明质酸分子交联并“冻结”,扩散信号即被关闭。即使透明质酸浓度较低,该机制依然有效,这说明癌细胞并非被物理禁锢,而是被诱导进入休眠状态。

这一发现也解释了为何胶质母细胞瘤常在手术部位复发,因为术后水肿可稀释透明质酸,增强其柔韧性,反而促进癌细胞侵袭。而将其“冻结”,则可有效预防复发。团队希望进一步开展动物实验,并最终推进至临床试验。来源:科技日报

我国肿瘤治疗向精准医学迈进(大健康观察)

杀伤肿瘤细胞却也可能误伤免疫系统。在肿瘤治疗中,“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是一道全球难题。

  纳米药物递送、人工智能自适应调整、光纤定位脑肿瘤……今年以来,我国临床医疗一线涌现出一批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让肿瘤患者有更小的治疗痛苦、更低的毒副损伤、更高的生存质量,这是医学创新的希望与力量。

  “人工细胞快递员”:

  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协同作战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在我国呈现上升态势。

  如何精准命中癌细胞、保护正常组织,为患者争取更多生存希望?近日,国际学术期刊《先进材料》发表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建六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肖海华团队、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黄帆团队的研究成果:基于合成高密度脂蛋白的纳米盘载体。

  这些纳米盘载体,好比一群直径仅10纳米、形似“圆盘”的“特种兵”悄然潜入肿瘤组织,不仅携带化疗“弹药”精准打击癌细胞,更能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协同作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妇产科疾病研究所所长王建六介绍,三大团队联合,选用能诱导DNA损伤并激活免疫的四价铂前药作为核心“弹药”,通过仿生设计,将其与磷脂等自组装成“人工细胞快递员”。

  这项技术破解了传统化疗的治疗困境,在子宫内膜癌等肿瘤治疗中获得较高的抑制率。

  “人工智能通信兵”:

  实时更新放疗方案

  除了化疗领域的药物突破,放疗领域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也擦出新“火花”。

  宫颈癌防治,是守护广大女性健康的“必答题”。针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放疗中靶区易变化的临床难题,北京协和医院率先引入基于迭代锥形束CT的人工智能在线自适应放疗平台。通过锥形束CT快速高清成像,结合AI算法实时更新放疗方案,在线自适应调整不到20分钟。

  专家表示,这如同为放疗计划更新派去了“人工智能通信兵”,用它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建立起四通八达的“通信神经网”。

  “这项技术能更加精准地照射肿瘤靶区,实现动态个体化调整,更好地保护正常组织和器官。”北京协和医院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系主任张福泉说,应用这项技术治疗腹部和盆腔肿瘤,急性胃肠反应、泌尿系统反应发生率下降。

  “高级别侦察兵”:

  不开颅实现脑肿瘤靶向消融

  复发高级别胶质瘤生长迅速、治疗难度大,被称为大脑“癌中之王”。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单永治团队近期发表了国产激光间质热疗治疗复发高级别胶质瘤的研究结果:通过机器人精准定位并辅助置入导向钉、套管和光纤,磁共振确认光纤位置和消融范围,通过3mm的小孔即可实现胶质瘤的不开颅精准消融与破坏。

  这就相当于设置了“高级别侦察兵”,提升靶向消融的精准度。结果显示,32例病人完成相关治疗后经一年时间随访,平均生存期和单纯保守治疗相比延长。

  据悉,激光间质热疗技术最早产生于北美,对高端医疗设备的要求较高。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单永治表示,团队正努力探索使用普通核磁进行操作的方法,推动技术进一步普及。

  “狙击手”:

  提升治疗效果

  今年以来,我国肿瘤靶向药也捷报频传。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团队牵头对我国首创同时靶向EGFR和HER3的抗体偶联药物进行了研究,相关成果有望对解决晚期食管癌鳞癌患者的耐药性等问题产生积极效用。

  5月,中国自主研发抗体偶联药物注射用瑞康曲妥珠单抗获批上市;6月,治疗组织细胞肿瘤及神经纤维瘤双适应症的国产靶向药物芦沃美替尼片开出首批处方……这些创新药恰似“狙击手”,为难治和易复发型癌症患者带来希望。

  数据显示,过去10年,我国抗肿瘤新药获批增幅明显,累计已达200余种。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认为,要持续推动癌症科研攻关,加快关键技术创新,惠及更多患者。

  从纳米递送技术,到智慧闪耀的AI放疗平台;从直捣黄龙的光纤消融,到不断涌现的靶向新药——中国肿瘤治疗的科研工作者聚焦临床“真问题”,在精准医学的征途上不懈努力和奔跑。来源:人民网

白露:秋凉渐至,正宜润补(节气与健康)

9月7日,我们迎来秋季的第三个节气——白露,这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医师谢皛介绍,白露意味着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增大,清晨时常见露水凝结,“白露”因此得名。中医认为,白露之后自然界的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气候以干燥为主要特征,燥邪易伤肺脏。因此,此时的养生重点在于防燥润肺、滋阴保暖,同时注意健脾益胃,以提高机体适应季节转换的能力。

  谢皛提醒,在饮食方面,应遵循“减辛增酸”的原则,多食用滋润生津的食物。例如梨、蜂蜜、银耳、百合、芝麻和糯米等,还可选用沙参、麦冬、山药等药材煲汤,以润肺养阴。同时,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如柑橘、葡萄,有助于提升免疫力。此外,应尽量避免辛辣、烧烤、油炸及生冷食品,如辣椒、冰饮等,以免助燥伤阴,影响肺脾功能。

  “起居宜早睡早起,顺应自然界阳气收敛之势。”谢皛介绍,由于昼夜温差较大,早晚应及时添衣,特别注意腹部、关节和脚部保暖。民间素有“白露勿露身,着凉易泻肚”之说,夜间睡眠时应关窗盖被,防止寒邪入侵。在运动方面,推荐选择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强度较低的项目,以身体微汗为宜,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津液耗伤。

  白露期间,常见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问题。谢皛说,由于燥邪犯肺,很多人会出现口干咽燥、鼻干出血、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症状,易诱发感冒、支气管炎等。中医应对以“润”为法,可适当饮用百合雪梨汤、罗汉果茶,或遵医嘱服用养阴清肺丸、秋梨膏等缓解症状。脾胃虚弱者需慎食生冷,可加入生姜、红枣以温中。体弱及老年人群体还可通过艾灸足三里、肺俞等穴位增强正气。

  秋季易引发“悲秋”情绪。谢皛建议,多参与户外活动,与亲友相聚,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午后可适当听舒缓音乐或进行深呼吸训练,有助于情绪平稳,应避免过度思虑和长时间独处。

  “白露是秋冬进补的重要过渡期,防燥之余,需兼顾健脾与保暖,以达到身心调和、健康入秋。”谢皛说。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