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新闻

坚持“动态清零” 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

本报北京11月5日电  (记者申少铁)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1月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有关情况。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说,当前,我国仍然面临境外疫情输入和本土疫情传播扩散的双重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决落实“四早”,做到早发现、快处置、防外溢。要严格执行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九不准”要求,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切实保障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坚决整治“层层加码”。

查看更多

国家卫健委:要严格执行第九版防控方案 坚决整治层层加码

人民网北京11月5日电 (记者孙红丽、闫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今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要严格执行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九不准”要求,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切实保障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坚决整治层层加码。对于典型案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将加大通报和曝光力度。

查看更多

缓解“秋燥”有妙招

秋季气候干燥,由于失于水分滋润,人们常会感觉鼻干、口干、咽干、皮肤干燥。如何缓解“秋燥”呢?

秋季以干燥为主要气候特点。“秋燥”可以分为“温燥”和“凉燥”,前者见于初秋尚热、有夏热余气之时,后者见于深秋已凉、有近冬寒气之时。

燥为干涩之病邪,容易损伤津液,造成阴津亏虚的证候,而使机体失于津液滋润濡养,表现为口干、唇干、鼻干、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肺喜润而恶燥,且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伤人,必从口鼻而入,因此最易伤肺,导致肺津耗伤,宣发肃降功能失调,甚则伤及肺经,表现为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咳,甚则痰中带血。

缓解“秋燥”,可以适当增加饮水。但要注意适温、适量,以温白开水为宜,过凉或过热都不适合。多久喝一次水,每次喝多少,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出汗量、运动量等情况来定,不是一定要喝“八杯水”,特别是脾胃虚弱的患者,饮水更要以少量、多次为宜。

缓解“秋燥”,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食用百合、银耳、枸杞子、雪梨、蜂蜜等滋阴润燥清肺之品。脾胃虚弱的患者,可以加入莲子、茯苓、陈皮、山药等,避免凉润之品损伤脾胃。来源:人民日报

让中医代代薪火相传(无影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

近年来,我国已评选表彰120名国医大师和200多名全国名中医。他们既是“承者”又是“传者”,为中医药事业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作出重要贡献。

“学我、像我、超我”,这是一位国医大师对弟子的期望。几千年来,中医药生生不息,离不开承前启后、代代相传。“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是中医药长盛不衰的秘诀。所谓“传承不泥古”,就是要领悟和把握中医药的精髓,不拘泥于经典,不死记方药,而是举一反三、灵活应用,不断超越古人的局限。所谓“创新不离宗”,就是在守住中医根本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正确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使古老的中医药焕发新光彩。

查看更多

护肤吃什么?这10种食物既安全又省钱!

在这个大家愿意花费很多精力去变美的时代,有很多医美项目能抗衰老保持年轻态,但是,如果吃得不对,导致皮肤炎症,即使做完了医美以后皮肤状态会短暂好转,然而色素沉着、暗沉、痘痘肌等等这些皮肤问题,依然会随着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再次出现。

查看更多

“吃醋”的正确方法你学会了吗?

前段时间,酱油的食品安全问题着实吸引了人们的视线,也引发了大家对酱油种类、含量和添加剂的思考和学习,大家涨了不少相关知识。那么,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同样是作为日常烹饪所必需的调味品,醋也是不能被忽视的。醋该怎么选呢?醋有什么关键指标可以参考呢?所以,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

查看更多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就和宝贵经验提炼升华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新时代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为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绿色根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引。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并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实际行动。

查看更多

多名院士呼吁:今冬要警惕流感与新冠病毒叠加流行

“全球仍然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和流感疫情叠加流行的风险,特别是今年冬季。”11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2022年“世界流感日”科普宣传与学术会议上表示,仍需加强攻关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进行流感防控的科学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董晨也表示,目前全球仍面临较高的流感和新冠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叠加流行的风险,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任重而道远。

“今年6月以来,欧洲出现新一轮禽间流感疫情,同时美国也出现前所未有的禽类感染H5N1疫情,存在极高的溢出并感染人的风险。所以流感和新冠病毒叠加,是我们今冬明春面临的非常大的挑战。”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指出,当前新冠疫苗接种水平逐步提高,但流感疫苗接种率却普遍偏低。

查看更多

疼痛是种病 硬扛可不行

当疼痛来袭,您选择积极就诊还是忍一忍?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急性疼痛是症状,慢性疼痛是疾病。如何正确认识疼痛?有哪些常见的疼痛类型?怎样有效预防和应对疼痛?近日,多位专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疼痛是一种预警信号

疼痛是人体最直接、真切的感受之一。“医学是随着人类痛苦的最初表达和减轻这份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诞生的。”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教授介绍,疼痛是人体的报警信号,例如正常人碰到发烫的水杯会马上缩手,这就是因为疼痛而产生的一种本能保护反应,它使人们避免了受伤的危险,但若长期疼痛得不到有效治疗,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以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为例,其疼痛涵盖了大部分神经病理疼痛的表现,例如刀割样疼痛、针刺样疼痛、麻木痛等,令人苦不堪言”。

查看更多

识别卒中早一秒,挽救大脑恢复好

10月29日是第17个世界卒中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识别卒中早一秒,挽救大脑恢复好”。

为便于各地更好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国家卫健委组织编制了世界卒中日宣传要点,对脑卒中的危害、危险因素、快速识别、康复治疗等进行了介绍。

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有什么危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