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已经进入量子力学与相对论阶段,医学却还停留在经典力学阶段。”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医学基础学科发展大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指出,受当前人类对机体和疾病认知水平的局限,很多医学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获得突破,基础研究要从“预见性”的高度加强科研。
“医学应该全面加强与理学、工学、社科、人文的交融。”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表示,当前医学在利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方面远远不够,应通过交叉共融建立更强大的医学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与会专家认为,医学基础研究的开拓性、颠覆性,取决于其与其他领域学科的交叉深度与广度,也直接决定人类对生命科学认知的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如何进一步增强我国医学基础研究的实力,进而引领医学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
基础研究,再强调也不为过
“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指出一部智能手机有超过8项诺贝尔奖成果,强调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尔丹说,医学领域更是如此,一次基因治疗同样包含8项或以上诺奖成果,如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DNA测序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基础医学是医学创新的源泉动力,再强调也不为过。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打了一个比方:“生命科学问题与临床疾病问题犹如暴露在水面的冰山一角,水面下是更广泛的基础科学问题,要破解它需要包括化学、医学、工学、理学、材料科学、光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的联合研究。”
今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全力抓好当前疫情防控处置工作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在会上表示,二十条优化措施把密切接触者的管理措施由“7+3”改成“5+3”,可以省出约30%的集中隔离资源。
对于“密接的密接不判定了”,常继乐表示,评估发现,次密接的阳性检出率很低,大概是3.1/10万,也就是10万个人里面有3个人。通过及时判定并且管控密切接触者,能够降低次密接的阳性率。根据这个情况,次密接不去管、不去判,可以节约很多服务保障的资源。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不再判定次密接。
本报北京11月11日电 (记者白剑峰)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11日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公布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
《通知》要求,提高政治站位,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党中央部署,积极稳妥抓好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党中央对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要不折不扣把各项优化措施落实到位。
年轻人是否有糖尿病患病风险?预防糖尿病怎么做?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多名医学专家提示,要警惕糖尿病发病年轻化趋势,及时干预、科学减糖很重要。
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其并发症是导致我国成人失明、肾衰竭、心脑血管事件和截肢的主要病因。提高居民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已成为“健康中国行动”核心目标之一。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类代谢性疾病,现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目前,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2021年,我国20—79岁糖尿病患者总数、因糖尿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均排名全球第一,20—79岁群体因糖尿病产生的医疗费用排名全球第二。据估计,2045年我国20—79岁糖尿病患者数将上升到1.744亿人。
奶酪,又名芝士,是牛奶经杀菌、发酵、排出乳清后浓缩而成的奶制品,也被誉为“奶黄金”。近年来,随着儿童奶酪棒、奶酪片等产品的兴起,我国也掀起了奶酪热。奶酪棒也被家长们奉为“哄娃神器”,一度冲上了热搜。关于奶酪的营养价值和如何选购,也成为家长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剖析剖析吧。
每到“双11”购物季,“全年低价”“巨惠特卖”的促销广告铺天盖地,商家推出预售、满减、红包、优惠券等促销手段,各类“种草视频”“安利软文”接踵而至。根据往年“双11”期间消费投诉热点,中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留心促销规则,理性购买勿跟风,明晓规则好维权。
到了晚上11点,你孩子卧室里的灯还开着,你想让他们赶紧睡以保证第二天有足够精力去上学,是不是需要费尽口舌?据发表在《儿童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青少年成为“夜猫子”多年后,这种睡眠模式的转变增加了青春期后期出现行为问题和大脑发育延迟的风险。
人们的睡眠模式在青少年时期会发生变化。许多青少年从早起的“百灵鸟”变成了“夜猫子”。他们感觉在晚上更有效率,警觉性更高,但睡得更晚,第二天醒得也更晚。
这种向“夜猫子”作息的转变可能会与青少年的学习和工作发生冲突。由于这种不匹配的睡眠时间表而导致的长期睡眠不足,可以解释为什么这类青少年比早起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
研究人员要求200多名青少年及其父母完成一系列关于青少年睡眠偏好、情绪和行为健康的问卷调查。在接下来的7年里,参与者多次重复这些问卷。他们还接受了两次大脑扫描,期间相隔几年,以检查他们的大脑发育。
研究发现,在青春期早期(大约12—13岁)转变为“夜猫子”的青少年更有可能在几年后出现行为问题,包括更大的攻击性、违反规则和反社会行为,但他们发生情绪问题的风险并没有增加,比如焦虑或情绪低落。
新研究还表明,早起的“百灵鸟”和晚睡的“夜猫子”的大脑结构和发育速度不同,包括灰质和白质的差异,这与记忆、情绪健康、注意力和同理心的差异有关。“夜猫子”青少年的脑白质没有增加到与早起的青少年相同的程度。事实上,在青少年时期,脑白质的发育对于支持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非常重要。
这些发现突显了关注青少年在青春期早期的睡眠习惯的重要性,以支持他们后来的情绪和行为健康。充足的睡眠对心理和大脑健康都非常重要。来源:科技日报
电子烟的烟液中除了含有尼古丁外,还有甲醛、乙醛等羰基化合物以及烟草特有的亚硝胺。这些都是国际癌症研究组织明确列出的致癌物,不仅具有极强的致癌性,而且还会抑制呼吸道上皮细胞纤毛的运动,对呼吸道产生损害。此外,电子烟加热时产生的气溶胶中也含有有毒物质,其含量可能比卷烟烟雾中的更高。
据外媒日前报道,威斯康星大学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电子烟对心脏的危害不亚于传统香烟。路易斯维尔大学的研究者日前在《自然》子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吸入电子烟气溶胶会引发小鼠心率失调等,短暂扰乱小鼠正常心脏功能。
电子烟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自诞生以来,有人把它看作传统香烟的安全替代品,有人标榜电子烟不会致癌不会成瘾,还有一些年轻人把使用电子烟看作一种时尚。
那么电子烟究竟是烟民的“救星”,还是损害健康的“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