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应该如何防护?
张伯礼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除了日常防护外,对于65岁以上特别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有效的保护就是接种疫苗。由于老年人的免疫功能相对较弱,他们一旦感染,发生重症、危重症的比例也较高。因此,还未接种疫苗的老年人,如果没有绝对禁忌症,建议尽快主动接种疫苗。
感染之后,病程多长?
王贵强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
首先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感染部位主要是上呼吸道,正因如此,病毒的致病性、重症化比例明显降低。其次,在目前大量疫苗接种的背景下,形成了一定免疫力,导致病毒致病力下降。
奥密克戎病毒感染后患者症状跟一般感冒很类似,往往出现发烧、疲乏无力等症状,大部分三到五天痊愈,个别可能一周或者十天左右痊愈。
3岁以下婴幼儿如何避免感染新冠病毒?
王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急诊内科主任:
1岁以下的婴儿不适合戴口罩,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同住人加强防护意识。
首先,家长应接种疫苗,通过加强自身防护为孩子构筑一道免疫城墙。
其次,在出行方面,要减少外出。少带婴幼儿去人多的场所,尽量不要带孩子外出聚餐,也尽量不要让外人到家里来。婴幼儿的同住人外出时要戴好口罩,回家后立即脱掉外套、鞋帽并认真洗手,同时别忘了给随身携带的常用物品如手机等消毒。如果带孩子外出,建议携带免洗消毒凝胶及酒精棉片,及时给孩子做好手部卫生,减少婴幼儿暴露感染的风险。
再者,在居家方面,要定期通风。应注意的是,冬季尤其是北方冬季,天气冷温度低,通风时要注意做好保暖,防止把孩子冻感冒。
另外,在生活作息方面,要让孩子保持规律作息、充足睡眠、多喝水,同时保证孩子摄入营养均衡,多吃水果和蔬菜,适当活动,增强孩子的抵抗力。来源:科技日报
12月7日,新冠疫情防控措施继11月11日发布“二十条”后再次进行优化——阳性感染者可选择居家隔离、不得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跨地区流动不再查验核酸和健康码……
新冠大流行尚未结束,有部分公众担忧,优化措施会增加感染者数量,并带来对症药物的短缺和医疗资源的挤兑,也有部分公众已经开始超量购买药物……这样的“不安全感”有必要吗?
“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同时,积极加快药物研发、疫苗接种、能力培训、物资储备等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在12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说,我国抗疫的能力和系统的韧性,为进一步优化调整策略和措施创造了条件,为最终战胜疫情奠定了基础。
“随着大规模疫苗接种和新冠病毒变异,病毒传播力增强,但致病力减弱,给人群带来的整体健康风险趋于缓和,我国疫情防控正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12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指出。
当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公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提出十条进一步优化落实疫情防控的措施。围绕这些优化措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当天下午举行新闻发布会,回应社会关切。
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429场新闻发布会上,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刘晓峰解答了有关“居家隔离人员增多,如何做好自己及同住人员的防护”的问题。他表示,居家隔离是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减少风险外溢、阻断疫情传播的有效手段。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居家隔离人员较多,为减少传播风险,守护家人健康,现就如何做好居家隔离人员及同住人员的防护做三点提示:
一是配合各项防控措施。居家隔离及其同住人员要服从社区(村)统一管理,严格居家,不出门、不探访,配合核酸检测、抗原自测、健康监测等各项防控措施。若抗原自测阳性或出现新冠肺炎相关症状,请立即向社区报告,减少疫情在家庭传播风险,并配合落实核酸检测、转运等管控措施,转运中服从安排,规范佩戴N95医用防护口罩,保持安全社交距离。
二是减少与同住人员接触。居家隔离人员尽量选择相对独立、通风较好的房间,每天开窗通风;房间使用空调系统通风时,应选择分体空调;室外可放置桌凳,作为非接触式传递物品交接处;房间内应当配备体温计、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剂等个人防护用品和消毒产品;日常生活、用餐尽量在所在房间内,减少与同住人员接触,不共用毛巾、餐具等生活用品,必须接触时保持安全距离,双方均应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三是做好环境消毒。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居家隔离人员尽量使用单独卫生间,可每天消毒1次。如家庭成员共用卫生间,居家隔离人员每次使用后应当消毒1次,加强开窗通风。来源:人民网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月6日表示,新冠病毒主要通过密切接触和呼吸道飞沫传播,做好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等个人防护可以有效预防新冠病毒感染。为了更好地保护自身和家人的健康,请广大市民切实履行个人防疫责任,科学防疫,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一是戴口罩。在室内外人员密集场所、乘坐电梯或公共交通工具时,均应规范佩戴口罩;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时,或在医院就医时,建议佩戴医用外科或以上级别口罩;口罩须及时更换,每个口罩累计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
二是勤洗手。外出返家,护理老人、儿童和病人,触摸口、眼、鼻,咳嗽或打喷嚏,清理垃圾,接触快递、电梯按钮、门把手等公共设施的情况下,均应及时洗手或手消毒。
三是常通风。择时开窗通风,每日开窗通风2至3次,每次20至30分钟;家中人较多、有病人或访客时,建议开窗通风;家中有居家隔离人员时,其所在房间应关闭房门,单独开窗通风。
四是少聚集。尽量不去人员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远离有发热或咳嗽症状的人员,减少聚集性活动,保持安全社交距离。
五是保持环境卫生。日常居家以卫生清洁为主,必要时进行预防性消毒;厨房炊具、台面、餐饮具等要及时做好清洁消毒;定期清洁消毒厕所内卫生洁具和地面,表面有脏污或霉点时,要及时清洁消毒;马桶冲水前要盖马桶盖,保持存水弯水封。
六是积极接种新冠疫苗。新冠病毒全人群易感,老年人是最脆弱的群体,且合并基础性疾病的比例较高,是感染新冠病毒后引发重症的高危人群,接种新冠疫苗始终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建议无接种禁忌、符合接种条件的老年人尽快接种,已完成全程接种后满3个月要尽快完成加强免疫。
七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加强身体锻炼,坚持作息规律,保证睡眠充足,保持心态健康,健康饮食,戒烟限酒,保持健康心态,不信谣、不传谣。
八是做好健康监测。用好核酸检测、抗原自测,如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不带病上班、上学,不参加社会活动,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戴好口罩,及时到医院发热门诊进行排查,减少家庭传播风险,配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来源:新华社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2月5日邀请呼吸危重症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童朝晖接受媒体采访。童朝晖向记者表示,与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的原始毒株相比,现在的奥密克戎毒株更温和。临床观察发现,奥密克戎的致病力明显减弱,导致肺炎等危重症的比例以及住院率和病死率,比流感还低。
疫情暴发以来,从原始毒株到奥密克戎毒株,病毒不断变异,传染力和致病力也在不断变化。“作为临床医生,我们一方面在救治患者,一方面也在观察总结病毒变异后患者的特点。”童朝晖说,根据临床观察,疫情初期的原始毒株影响肺部,“白肺、呼吸衰竭患者多,而且很多患者有基础疾病,因此插管的多、上呼吸机的多”。
“从近期奥密克戎感染者的临床表现上看,奥密克戎的传染性更强,但症状以上呼吸道为主,没有高热,而是表现为中低热、嗓子不舒服、咳嗽等。而且,百分之八九十是无症状感染者,加上轻型,占90%以上。普通型不多,危重型更少。”童朝晖说,目前在新冠定点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绝大部分不是因新冠而接受治疗,而是因为他们的基础病,“治疗方式主要是吃抗病毒药,重点还是关注其基础病”。
童朝晖强调,新冠病毒不断变异后,现在变得温和了,导致肺炎和病情加重的概率明显下降。“从临床角度来看,奥密克戎导致肺炎等危重症的比例,导致的住院率和病死率,比流感还低。”来源:光明日报
近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召开两场座谈会,均提到当前新冠疫情防控工作要“走小步不停步”。
如何理解“走小步不停步”?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等专家作出解读。
“为什么要走小步,因为我们对脆弱的人群要提供一个充分的保护。”张文宏在中华医学会2022年医学病毒学大会上表示,国际上的经验表明受到充分保护的脆弱人群,感染新冠病毒的病死率将非常低。
今年以来,北京、内蒙古、安徽合肥、河北石家庄、河南许昌等地,陆续发现核酸检测机构存在违法违规问题,引起了舆论广泛关注和群众强烈不满。在日前由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指出,将持续加大监管力度,对于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严重违法行为,坚决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核酸检测,是诊断新冠病毒感染的“金标准”。精准检测核酸结果,是落实精准防控的科学依据,是疫情防控过程中最直接、最基础、最关键的一环。近两年来,核酸检测机构违法违规问题不时被曝光,有的采样人员弄虚作假、出具虚假检测报告;有的检测机构超能力承揽业务,不顾核酸检测结果准确性,将“十混一”稀释为“二十混一”“三十混一”进行监测;还有的甚至检测出阳性结果故意不上报。这些核酸检测乱象,增加了疫情防控难度,给相关地区造成了巨大损失,必须严肃处理。
老年人抵抗力相对较低,是新冠疫情防控的重点人群。为帮助更多老年人筑牢免疫屏障、守护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北京市持续大力推进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现阶段为什么还要进一步加强老年人的疫苗接种?老年人新冠疫苗加强接种与基础全程接种的间隔时间从原来的6个月调整到3个月是作何考虑?高龄老人担心接种疫苗后影响慢性疾病?老年人不怎么出门还有必要接种吗?12月2日,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医师余文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结合当前的疫情防控形势以及相关数据,针对老年人在接种疫苗时的疑惑和顾虑进行了详细解答。
“对于防控的措施,我们一直在研究、不断在调整,最大程度保护人民利益,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11月29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在回应媒体记者关于“中国是否会重新考量新冠防控政策”的提问时,作出上述回应。
米锋表示,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根据病毒变异的特点和临床治疗的实践认识,边防控、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包括研究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力和致病力的特性,以及重症率、死亡率等情况,密切关注国际上一些疫情形势的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