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如期而至。雨水时节,乍暖还寒,春季又是过敏性疾病高发期,如何呵护健康?国家卫生健康委日前以“时令节气与健康”为主题召开发布会,就社会关注进行解答。
进入春天,有些人容易打喷嚏、流鼻涕、眼睛痒、咳嗽胸闷。是什么原因所致,又该如何应对?“大多数情况下可能是过敏引起的,尤其是花粉过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马艳良介绍,春季有松树、杨树等风媒花花粉,易引起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鼻炎以及过敏性哮喘等。
查看更多这样的硬汉,得知自己罹患绝症后,也有几天差点儿没绷住,暗暗写下了遗嘱,拍好了遗照。
今年68岁的王鹏,打小就性格强势。因为职业缘故,他在过去半个世纪里,走遍了大江南北,足迹遍布祖国边疆。战场上过,灾区进过,阅历丰富,经事很多。这样一位东北大汉,7年前罹患肉瘤(未分化型)。
需要注意的是,肉瘤分化程度越低,恶性程度越高,所以肉瘤(未分化型)是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1年生存率不超过50%。即使进行手术切除,术后半年到一年内仍有80%以上患者出现复发或转移,生存期通常不足1年半至2年。若以5年生存率为标准,肉瘤(未分化型)患者的生存率普遍低于20%。
查看更多新学期伊始,校园人群聚集、密切接触增多,鼻病毒传播风险不容忽视。中国疾控中心17日提示,鼻病毒是引发普通感冒的重要病原体之一,应采取针对性防护措施,更好保障开学季师生健康。
鼻病毒是一种无囊膜小RNA病毒,因最早从感冒患者鼻腔分离而得名。其适宜在33℃至35℃的鼻腔环境中繁殖,目前已发现169种型别,型别多样导致人体难以形成持久免疫力。感染鼻病毒后,大多数人症状较轻,体温通常正常或略微升高,常见鼻塞、流涕、咽痛等轻微症状,一般一周自愈。但对少数儿童、免疫力低下者及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可能诱发哮喘或下呼吸道感染。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有关专家介绍,鼻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鼻病毒在物体表面存活时间可长达数日,且对酒精具有一定耐受性。接触门把手、课桌等污染表面后触摸口鼻,或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的飞沫均可感染。
如何加强校园防控?专家强调以下措施:鼓励师生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并避免手部接触眼鼻口;教室、宿舍定时通风,减少密闭环境空气滞留;学生乘坐公交、出入人员密集场所可佩戴口罩,既阻隔飞沫又为鼻腔保温增湿;定期科学消毒高频接触物品,如课桌、门把手等。
专家呼吁,儿童、老人及基础疾病患者出现症状,需及时休息,若症状加重要及时就医,学龄儿童避免带病上学加重传播风险。学校应加强健康宣教,家长配合关注好学生身体状况,共同筑牢校园健康防线,护航新学期。来源:新华网
“过年美食全收,脂肪疯狂上头,镜子里瞅一瞅,圆润得像气球”“过年长了点肉,是美食先动的手”“春节过后,体重秤和我都需要平复心情”……春节一过,朋友圈里便充斥着这样的调侃。人们捏着腰间新长的“年轮”,立下一定要减肥的flag。这场周期性爆发的“体重焦虑”,像极了西西弗斯推石头的现代版本——我们年复一年把春节囤积的卡路里推上减肥的山顶,又在下一个节日看着它们咕噜咕噜滚回原点。
为啥我们的减肥事业永远“在路上”?
生物学早已拆穿这场拉锯战的本质:人类基因里写着对高热量食物的原始渴望,就像松鼠囤积松果般虔诚。当我们苦哈哈地节食健身,体重好不容易降了一点,人体便会自动开启“饥荒警报”模式:下调基础代谢率、饥饿激素水平飙升……人体对抗减肥的防御系统是如此精密,像天平般维护着预设的体重区间。一旦踏上减肥之路,就意味着我们不仅在与热量作战,更在与食物背后的生化密码角力。
于是,现代社会中,无数个生活场景上演着令人哭笑不得的双簧戏:商场电梯口“燃烧我的卡路里”的健身广告,与奶茶店“买一送一”的促销标语比邻而居;外卖APP里,低脂沙拉和炸鸡套餐共享同一个首页推荐位;健身博主在直播跳操的间隙啃着全麦面包,而屏幕这头的我们正嘬着珍珠奶茶看得津津有味……一边是健康主义的道德规训,另一边是享乐主义的甜蜜诱惑,我们在这左右拉扯的博弈过程里,活成了薛定谔的减肥者。
但是,把减肥失败简单归咎于“意志薄弱”,就像责怪鱼为什么不会爬树。当加班族在深夜用碳水抚慰疲惫,当独居者用美食驱散孤独,食物早已超越生理需求,变成了现代人的精神创可贴。在这场食欲与体重的博弈中,人们渐渐发现,减肥并不是“管住嘴、迈开腿”那么简单。当我们苛责“管不住嘴”时,或许应该先思考:舌尖上的满足,是否在填补其他维度的匮乏?
破解减肥迷局的关键,或许在于跳出非瘦即胖的极端思维。说到底,健康体重从来不是电子秤上的某个数字,而是身体发出的舒适信号。真正的健康体重管理,藏在未被朋友圈记录的日常细节里:爬楼梯时加快的心跳,菜篮子里多出的时令蔬菜,接水间隙做个深蹲,煮饭时用杂粮替换白米……把健康习惯如春雨润物般渗透细碎的日常,把运动融入生活动线,让烹饪成为解压方式,视规律作息为日常准则,才是对抗“每逢佳节胖三斤”的真正法宝。
当健身APP的提示音与肚子的咕噜声共同响起时,与其陷入焦虑的死循环,不如莞尔一笑:能与人类百万年进化出的生存智慧过招,本就是件值得骄傲的事。这场永恒的拉锯战里,真正的胜利或许不在于征服体重,而是学会与身体温柔相处——毕竟,能让我们永远“在路上”的,不该是焦虑,而是对更好生活的热望。来源:人民网
有一种病毒,就像微观世界的超级变形金刚,能像魔术师一样变换自己的形态:一会儿变成紧凑的球体,一会儿又拉伸成长长的丝状结构——它就是甲流病毒!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在复杂环境中更好地存活,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捕,并不断进化。
甲流病毒的这种“变身”能力,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下属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科学家发现,研究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微生物学》上。
在此以前,科学家有一个长久的困惑:为何一些甲流病毒颗粒会呈现为细长的丝状,而不是更为常见的球形?要知道,制造这些丝状结构需要消耗更多能量,但它们却广泛存在。
为了解开这个谜题,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新方法,可以实时观察并记录流感病毒A的真实形态变化过程。
实验结果简直像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当面对不利条件时,比如抗病毒抗体的存在或者宿主细胞不兼容的情况下,甲流病毒会迅速变身。它的形状根本不固定,而是随着环境变化而动态调整——这与人们之前认为的“病毒形态由菌株决定”完全不同。
通过评估16种不同的病毒—细胞组合,科学家发现,病毒形态的变化趋势,其实是可以预测的。更有趣的是,研究已表明,甲流病毒的丝状结构其实就是它们的“隐形斗篷”,有助于抵抗抗体的作用。现在,科学家正深入探究抗体是如何影响病毒形态及其感染效率的,并计划进一步探索病毒突变对形态的影响。
不仅仅是甲流病毒,其他多种病毒如麻疹、埃博拉、尼帕、亨德拉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也采用了类似策略,通过变换不同的形态,显著增加了自身的生存几率。
这些发现不仅向人们揭示了病毒如何“奸猾”地应对环境挑战,也为人们未来开发新的抗病毒治疗方法提供了全新视角。来源:科技日报
最新一期《科学》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或许将颠覆人们对免疫系统作用的固有认知。研究发现,免疫系统亦参与血糖调控。
来自葡萄牙与瑞士的联合研究团队首次揭示,在个体能量水平较低时,比如间歇性禁食或运动时,免疫细胞会介入调节血糖水平,在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充当“信使”。这一发现为糖尿病、肥胖症及癌症等疾病的治疗和有效管理开辟了新的途径。
团队使用缺乏特定免疫细胞的基因工程小鼠,观察这些细胞对血糖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一种名为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的免疫细胞在稳定血糖过程中必不可少。
团队使用细胞标记法,为肠道中的ILC2细胞贴上发光标记。结果发现,小鼠禁食期间,与大脑相连的肠道神经元释放出化学信号,与免疫细胞结合,指示ILC2细胞在几小时内离开肠道前往胰腺。
到达胰腺后,ILC2细胞会释放细胞因子,发出“能量不够”的信号,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后,免疫细胞又会向肝脏发出信号,释放葡萄糖。若这些细胞因子被阻断,则胰高血糖素水平下降,这表明ILC2对于维持血糖水平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没有病毒感染的情况下,免疫细胞也会在肠道和胰腺之间大规模迁移。这表明免疫细胞不仅是抵御威胁的“战士”,还能像应急响应人员一样,在必要时介入确保机体的能量供给。来源:科技日报
如何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韧?如何在逆境中不仅不被击垮,反而从中获得成长?这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课题,也是整个社会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
心理韧性,作为一种在压力、挫折和逆境中迅速恢复并从中成长的能力,正是我们应对变化的关键。它不仅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也在人类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
查看更多记忆力衰退,言语令人费解,行为变得怪异,突然发脾气、摔东西,曾经游刃有余的工作如今变得力不从心,甚至生活难以自理……一些老年人的性格和行为似乎在一夜之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科学家认为,这样的性情大变意味着老人可能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然而,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的科研人员大井克也对这些看似直观的关联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将性格大变直接等同于记忆力衰退的预警灯,就像是仅凭一张模糊的照片就断定一个人的身份,太过草率了。
在大井克也的实验室里,堆积如山的数据来自一项跨越十多年的庞大健康研究,涉及12000多名50岁以上的美国人。大井克也团队着手分析了这些人的神经质、开放性、外向性、宜人性和尽责性,是如何随着紧张的生活变化和记忆力受损而发生的。
结果令人惊讶。平均而言,无论记忆力是否衰退,研究对象在所有五大特质上都随时间推移出现下降,幅度不大,但意义重大。这一发现与现有研究相吻合,进一步证实了人们随着年龄增长,其个性特征往往会趋于平缓,同时在社交和情感层面变得更加内敛的普遍现象。
令他们更惊讶的是,这些变化与记忆力是否衰退关系不大,反而与生活中的风风雨雨紧密相连。失去亲人、经济拮据、健康问题……这些来自生活的压力,竟然成了塑造老年人性格的“隐形之手”。
有些人调节情绪的能力下降,这表明他们神经质特质增加。研究发现,在8年时间里,与压力相关的事件能够解释神经质变化中的25%到35%,这可比记忆力衰退的“嫌疑”大多了。
很多临床医生看到老年人性格突然出现大变化,就会联想到记忆问题,好像这是找出阿尔茨海默病的妙招。但新研究表明,这种关联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如果一看到性情大变就断定老人患了阿尔茨海默病,这很有可能会误诊,甚至对其心理造成二次伤害。大井克也强调,减轻社会压力,特别是减少不平等压力,才更能保护大脑抵抗岁月的“侵袭”。来源:科技日报
日本京都大学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说,该校等机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来自植物的天然物质能在癌症环境中激活T细胞,从而提高癌症免疫疗法的效果。
公报说,京都大学特别教授本庶佑因其开发的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获得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这种疗法只对部分癌症患者有效,主要原因之一是杀灭癌细胞的免疫细胞T细胞在癌症微环境下会陷入功能衰竭。
本庶佑等京都大学的研究人员与东京农工大学、理化学研究所的同行培养出了能再现癌细胞抑制T细胞功能的细胞模型。在此环境下,他们发现arvenin Ⅰ这种物质能激活受抑制的T细胞。arvenin Ⅰ的化学名是葫芦素B 2—O—Beta—D—葡萄糖苷,主要存在于葫芦科植物内。
分析显示,arvenin Ⅰ与一种磷酸化酶MKK3发生共价反应并激活MKK3,进而激活下游的p38MARK通路,从而恢复衰竭T细胞的线粒体适应性。在细胞实验中,研究团队也确认了arvenin Ⅰ能提高线粒体的耗氧量和能量生成量。
研究人员给小鼠移植癌细胞,评估arvenin Ⅰ单独使用以及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L1抗体联合使用的效果。结果显示,无论单独使用还是联合使用都能提高癌症免疫疗法的效果,肿瘤生长得到抑制,联合使用的效果则更为明显。
研究人员分析了小鼠体内淋巴结以及肿瘤部位T细胞的活性以及衰竭状态,确认arvenin Ⅰ能减轻T细胞衰竭,强化抗肿瘤免疫效果。安全性评估显示,arvenin Ⅰ对小鼠的体重及主要肝功能指标都没有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公报说,这项研究显示了arvenin Ⅰ可作为癌症治疗中的免疫激活剂,具有应用潜力。研究人员计划与制药企业合作开展深入研究。
这项成果已发表于新一期《美国化学学会杂志》网络版上。来源:人民网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在长达43年的随访中,饮食中含有大量加工肉类(例如培根和香肠)的受访者患痴呆症的风险增加13%。15日在线发表于美国神经病学学会医学杂志《神经病学》上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用坚果、豆类或鱼类等蛋白质来源替代加工红肉可将痴呆症风险降低约20%。
食用红肉是心血管疾病和Ⅱ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已知风险因素。麻省总医院布莱根分院、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布罗德研究所共同开展的这项新研究发现,食用大量红肉(尤其是加工红肉)还会增加患痴呆症的风险。
本研究纳入了133771名基线平均年龄为49岁的参与者,其中11173人在43年后被诊断出患有痴呆症。数据来自照护健康研究和健康专业人员随访研究项目,这两项研究前瞻性地调查了数千名受访者的健康和生活方式,包括数十年的详细健康信息,如受试者的典型饮食,他们每2—4年更新一次。饮食方式可能会影响患痴呆症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通常一份红肉是85克,大约是一块肥皂大小。与食用量最少(每天不到一份的1/10)的人相比,每天平均食用1/4份或更多加工红肉(大约两片培根或一条热狗)的人患痴呆症的风险高出13%。研究还考虑了许多临床、人口和生活方式因素,例如社会经济地位和痴呆症家族史。
研究人员使用标准认知评估来测量客观认知功能。他们发现,加工肉类消费量较大的人群的认知功能也较差,平均每天食用一份加工肉类,认知衰老会加速约1.6年。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