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科学家在最新一期《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上刊发论文指出,咖啡豆富含多酚,而牛奶富含蛋白质,蛋白质和抗氧化剂(咖啡加牛奶)携手能使免疫细胞的抗炎效果加倍。
当细菌、病毒等进入人体时,免疫系统会调动白细胞和化学物质进行保护,这种反应通常被称为发炎。天然抗氧化剂多酚存在于各种果蔬、茶、咖啡、红酒等中,有助于减少体内导致炎症发生的氧化应激,从而保护人体健康。
在最新研究中,哥本哈根大学科学家在细胞实验中,研究了多酚与蛋白质的组成部分氨基酸结合时的行为。研究发现,当多酚与氨基酸反应时,对免疫细胞炎症的抑制作用会增强。
为研究多酚类物质与蛋白质结合的抗炎作用,研究团队让免疫细胞发炎,随后让其中一些细胞接受不同剂量的与氨基酸反应的多酚,另一些细胞只接受相同剂量的多酚。结果发现,用多酚类物质和氨基酸组合处理的免疫细胞在对抗炎症方面的效果是只添加多酚类的细胞的两倍。
研究人员表示:“多酚和蛋白质之间的反应也发生在一些添加了牛奶的咖啡饮料中,不难想象,其他由蛋白质和水果或蔬菜组成的食物也会发生这种反应,且有潜在的抗炎功效。”
研究团队指出,由于人类无法直接吸收太多多酚,因此科学家正在研究如何将多酚封装在蛋白质结构中,以提高其被人体吸收的效率。来源:科技日报
目前,很多新冠病毒感染者逐渐康复,然而,不少人担心,新冠病毒是否会二次感染?哪些人群容易二次感染?如何避免二次感染的发生?为此,人民网记者采访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陈晓蓓。
陈晓蓓介绍,二次感染是指在第一次感染病原体并彻底康复一段时间后再次感染该病原体,传染病学上也叫重复感染。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概率主要与人体免疫水平、病毒株变异以及后期个人防护有关。
近日,《自然》和《科学》杂志同时报道了2022年10月在西班牙水貂养殖场暴发的禽流感疫情,强调一种可在哺乳动物之间传播的H5N1型流感病毒或增加人类和野生动物的感染风险。研究人员警告说,如果不采取谨慎的预防措施,这种疾病最终可能会在人群中传播。
感染新冠病毒后食欲下降,如何做好营养补充?康复期间怎样做好营养搭配?记者采访了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于康。
“无论是感染期还是康复期,对感染者而言,正常吃饭永远是第一选择。”于康说,若感染后食欲变差,进食量减少,特别是减少超过1/3,建议有条件的感染者在能吃饭的基础之上,额外选用肠内营养制剂。如今,在医院都可以获得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包括口服的肠内营养制剂,可在专业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选择和补充。对于老年人、感染前已有明显营养不良、长期的低体重或者素食者等特殊人群,争取在吃好饭的基础上额外补充肠内营养制剂;对于原来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的患者,需对总营养素和总热量进行调整,配合治疗。
最近,不少儿童感染新冠病毒后,陆续进入“阳康”状态。家长们在开心之余,不免也开始担心,孩子“阳康”后要注意哪些问题?就此人民网记者采访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张祯祯。
“阳康”的一般标准
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基本消失或者明显好转;连续两次核酸检测阴性;若有肺炎,复查胸部影像学病灶明显吸收。
日前,辉瑞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Paxlovid)未通过2022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有公众担心这将影响新冠用药保障。在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副司长黄心宇对此作出回应,他表示,近期可能有一些新冠治疗的新药在陆续申报上市,随着上市新药数量的增加,患者临床用药选择和保障能力、水平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会上,民政、邮政等部门也介绍了保障群众新冠感染用药的多项举措,以切实满足用药需求。
在近日出版的《细胞》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美国斯坦福大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授彼得·杰克逊博士团队精确定位了新冠病毒进入和离开鼻腔细胞的途径。研究人员称,上呼吸道不仅是肺部感染的源头,也是传播给他人的源头。事实证明,抑制病毒在呼吸道细胞中的进出,对减少高传染性新冠病毒的传播有效。
鼻腔和呼吸道的上皮组织主要由3种细胞类型组成:基底细胞、杯状细胞和多纤毛细胞,它们约占鼻上皮细胞总数的80%。多纤毛细胞形成一种保护屏障,防止病毒进入呼吸道。研究人员放大了在多纤毛上皮细胞上发现的两种结构:纤毛和微绒毛。
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复杂的组织培养方法来产生呼吸道上皮类器官,以模仿正常的呼吸道。虽然缺乏血管和免疫细胞,但这些器官在其他方面完全涵盖了鼻黏膜上皮的结构,包括完整的粘液层和发育良好的多纤毛细胞。
研究人员将培养的类器官与新冠病毒放在同一个培养皿中。电子显微镜显示,病毒最初只附着在纤毛上。在类器官与新冠病毒一起孵育6小时后,许多病毒颗粒从尖端向下散布在纤毛的两侧。即使在24小时后,病毒也只在少数细胞中复制。大规模复制需要48小时。
研究发现,降低鼻腔上皮细胞中一种对纤毛形成至关重要的蛋白质的水平,可极大地减缓对新冠病毒的感染,证明人类纤毛鼻腔上皮细胞是新冠病毒在鼻腔上皮组织中的主要进入部位。
研究人员精确定位了细胞中的酶,这些酶在感染新冠病毒后被大量激活,导致了微绒毛变成巨大的、分枝的树状结构,其上附着病毒颗粒。这些病毒可被推入黏液—黏蛋白层,在那里,它们可沿着黏液“漂浮”,感染其他更远的细胞。抑制这些酶使这种变异停止,并极大地减少了病毒向其他细胞的传播。
这些发现为鼻用药物开发确定了新的靶点,这种药物可阻止纤毛运动或微绒毛变大,以防止甚至是未知的呼吸道病毒感染。来源:科技日报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以下简称方案)日前发布,对临床分型进行了调整,在方案中对患者的分型取消了普通型,增加了中型。这一改变对诊疗救治将发挥哪些积极作用?
此外,针对公众关心的“阳康”后仍有遗留症状怎么办、重症救治中医药如何发挥作用等问题,在1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一一进行了回应。
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正式实施“乙类乙管”,疫情防控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到“保健康、防重症”,从风险地区和人员管控转到健康服务与管理。根据“乙类乙管”及防控措施优化调整相关要求,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及相关部门发布了第十版防控方案和第十版诊疗方案。
第十版防控方案和第十版诊疗方案,意在基于当前各地感染情况,指导各地做好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切实维护民众身体健康安全,确保平稳有序实现转段。3年来,在与不同变异毒株的较量中,我国防控措施始终边研究、边防控、走小步、不停步。正式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当天,全国各地也根据此前中央有关精神,调整各类各项防控细则,积极主动为民众日常生活创造便利,努力恢复经济社会生产生活原有秩序。出入境不再限制、国内人员流动重新畅达、餐饮堂食陆续恢复、烟火气归来……熙熙攘攘的过年气氛填满了每个人的心。
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政策正式实施,也对我国医疗系统的应对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补充基层医疗人员力量,加强各类药物特别是小分子特效药物的储备,提升发热门诊和基层医疗机构新冠感染处置能力,加大力度推广疫苗接种等都将是今后一段时间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从长远看,进一步完善药物和疫苗研发体系,建立多点触发动态监测预警体系等,则事关我国公共卫生能力升级,同时也是补齐当前短板的工作目标。
当然,新冠病毒感染降为“乙类乙管”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新冠病毒感染仍是传染性疾病,仍有可能发生毒株变异等特殊突发情况。为此,第十版防控方案也作出应对措施,明确在疫情流行期间将综合评估,企事业单位、工厂等选择性采取居家办公措施,幼儿园、中小学和高等教育机构采取临时性线上教学等7条紧急防控措施。这也表明新版方案未雨绸缪,以最大限度保障民众身体健康安全,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来源:光明日报
2023年1月8日,中国新冠疫情防控三年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回归乙类管理。
从推出“二十条”和“新十条”优化措施,到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再到由“乙类甲管”正式调整为“乙类乙管”……我国新冠疫情防控主动作出一系列重大调整。
面对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中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不断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以防控战略的稳定性、防控措施的灵活性与病毒对决,为抗疫平稳转段赢得宝贵时间和最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