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至今,要说最火的电视剧,非《狂飙》莫属。和此剧热度一同“狂飙”的,还有部分角色奇怪的减压方式。
《狂飙》中的头号反派——高启强通过干嚼咖啡解压,另一反派角色老默紧张时就会吃棒棒糖……一些网友看后直呼,这些减压“操作”真是闻所未闻。
那么,这些减压方式真的靠谱吗?对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本报北京电 (记者熊建)每一项新技术的推出都能挽救无数患者的命。钇90微球治疗术,为更多肝癌患者带来新希望。
这是一项什么样的技术?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胰中心介入科副主任医师张琳的话说就是:小微球带来大希望。
作为大陆首位获得钇90全球资格认证介入医师,张琳表示,钇90微球技术是通过血管介入的手段,将载有放射性同位素钇90的微球输送到肝脏肿瘤部位,对肝部的肿瘤病灶进行精确治疗的微创技术。“钇90微球会放射出纯β射线,在人体组织中穿透距离平均约为2.5毫米,半衰期平均为64.2小时。其放射能量高、治疗精确、安全性高,对肿瘤自内而外实施精确打击。”他说。
钇90微球技术有4个特点。首先,具有强效缩瘤的效果。对于控制肿瘤的效果非常明显,能够很好地杀死癌细胞,并使肿瘤缩小。
其次,对于肝癌合并癌栓的疗效优于其他治疗手段。癌栓一般指恶性肿瘤在生长转移过程中形成的癌性栓子,很多会生长到血管当中,增加手术治疗难度。
第三,能够促进剩余肝脏再生。钇90微球在控制癌细胞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健康的肝细胞生长,为二期手术创造更好条件。
第四,微创手术舒适性强。微创介入手术通过股动脉或桡动脉将微球注入到肝癌部位,不需要全麻,局麻下就可以完成,整个手术几乎没有不适反应。
与普通放疗技术相比,钇90微球技术具有辐射剂量更高、辐射范围更小、作用更加精准的优势,所以相对普通放疗技术对于患者身体影响更小,副作用更小。同时,钇90微球介入一般只需要一次就可以完成,而普通的放疗需要定期多次,能够为患者节省更多时间。
“钇90微球介入对于不同期的肝癌都可以使用。”张琳说,早期的肝癌通过介入手术后,能够达到完全杀死癌细胞的效果,彻底治好肝癌,避免手术;对于中晚期肝癌患者则能够帮助缩小肿瘤,达到手术或移植的标准;对于晚期肝癌患者也能够进行姑息治疗,联合系统靶向免疫延长患者生命周期。
张琳提醒,钇90微球介入也有不推荐使用的情况:肝癌肿瘤占据肝脏体积70%以上;肝癌转移范围过大,全身肿瘤负荷较重;肝功能不好,出现腹水、黄疸等情况;体能状态不佳,无法自理。来源:人民网
科技日报北京2月27日电 (记者刘霞)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呼吁让锻炼成为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方法,他们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体育锻炼的效果是心理咨询或药物的1.5倍。该研究包括97篇综述、1039项试验和128119名参与者。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英国运动医学杂志》。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八个人中就有一个人(9.7亿人)患有精神障碍。而最新研究表明,体育活动对改善抑郁、焦虑症状极为有益。12周或更短时间的运动干预措施在减少心理症状方面最有效,其中抑郁症患者、孕妇和产后妇女、艾滋病患者或肾病患者受益最大。
研究负责人、南澳大利亚大学的本·辛格博士表示,体育活动必须列为优先事项,以更好地应对日益增多的心理健康状况。
辛格说:“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但迄今还没有被广泛地作为首选治疗方法。我们的研究表明,在所有临床人群中,体育活动干预都可以显著减少抑郁和焦虑症状,一些人群表现出更大的改善迹象,而且高强度运动对抑郁和焦虑的改善作用更大。”
研究还发现,所有类型的体育活动和锻炼都有益,包括有氧运动,如散步、阻力训练、普拉提和瑜伽等,重要的是,研究表明,这种对人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锻炼并不需要太多时间。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佳欣)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对小鼠模型研究发现,禁食可能不利于抵御感染,并可能导致心脏病风险增加。发表在2月23日《免疫》杂志上的该研究,可能会让人们更好地理解长期禁食对身体的影响。
研究人员为更好地了解禁食如何影响免疫系统对照分析了两组小鼠。其中一组在醒来后立即吃早餐,这是它们一天中最丰盛的一餐,另一组不吃早餐。研究人员收集了两组小鼠醒来时的基线血液样本,再次收集分别是4小时和8小时后。
在做血液检查时,研究人员注意到禁食组在单核细胞数量上大不相同。单核细胞是指在骨髓中制造并在体内传播的白细胞,它们在体内扮演着许多关键角色,可对抗感染、心脏病甚至是癌症。
在基线时,所有小鼠的单核细胞数量相同。但4小时后,禁食组小鼠的单核细胞受到了显著影响,90%的这些细胞从血液中消失,这一数字在8小时后进一步下降。同时,非禁食组单核细胞未受影响。在禁食小鼠中,研究人员发现单核细胞返回骨髓,进入休眠状态。与此同时,骨髓中新细胞的产生减少了。
研究人员继续禁食老鼠长达24小时,然后重新喂食。隐藏在骨髓中的细胞在几个小时内又回到了血液中,这种激增导致了炎症程度的加剧。这些改变的单核细胞非但不能预防感染,反而更具炎症性,对感染的抵抗力降低。
研究人员称,确有充足证据证明禁食的好处,但就像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一样,平衡很重要。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有益的东西或许会在另一个方面产生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来源:科技日报
新华社北京2月19日电(记者李雯)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日前刊载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大学生如果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会影响学习能力。
此前研究显示,睡眠是健康和绩效的重要预测因素。动物研究表明,白天形成的记忆在睡眠中得到巩固,当正常的睡眠模式被中断时,白天学习的内容就会忘记。专家建议青少年每晚睡8至10小时。但许多大学生睡眠不规律,睡眠不足。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3所大学的600多名大一学生开展了研究。学生们每晚佩戴睡眠追踪器,用以监测和记录睡眠情况。研究人员收集了这些学生大一期末的平均成绩,以评估睡眠时间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研究人员发现,参与研究的这些学生平均每晚睡6个半小时。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的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明显。睡眠每增加1小时,期末平均成绩会略有提高。
研究人员指出,睡眠对学习和记忆很重要。睡眠不足可能会影响学生在大学课堂上的学习能力。长期睡眠不足6小时,人体会积累大量的睡眠债务,从而损害健康。研究人员建议大学生要重视夜间睡眠。来源:新华网
在一项新的临床前研究中,美国科学家证明,即使是适量饮酒也会加速大脑萎缩,并增加淀粉样蛋白斑块的数量。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疾病神经生物学》杂志。
在最新研究中,威克森林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利用拥有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病理的小鼠模型,采用为期10周的慢性饮用方法,让小鼠选择喝水或喝酒,模仿人类饮酒的行为。然后,他们研究了自愿适度饮酒如何改变健康的大脑功能和行为,以及是否改变了与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阶段相关的病理学。
结果发现,即使是适量饮酒也会加速大脑萎缩(大脑细胞丢失),并增加淀粉样蛋白斑块(有毒蛋白的积累)的数量,包括更多的小斑块,这可能为日后的斑块增加奠定了基础。而且,急性戒酒会增加β淀粉样蛋白的水平,β淀粉样蛋白是阿尔茨海默病中积聚的淀粉样蛋白斑块的关键成分。
进一步分析表明,长期饮酒导致小鼠对大脑和外周代谢的调节较差,这也是加速阿尔茨海默病病情的另一种途径。此外,最新研究发现,即使适度饮酒也会导致血糖和胰岛素抵抗标志物升高,这不仅会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还会增加患Ⅱ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来源:科技日报
新华社北京2月22日电(记者侠克)北京市疾控中心22日通报,2月份以来,北京市局部发生的聚集性疫情,均为季节性流感引起的集中发热或诺如等腹泻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大多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目前北京市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等疫情形势总体平稳,季节性流感疫情活动强度呈现上升趋势,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未监测到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聚集性疫情。
监测数据显示,2月13日至19日,北京市流感样病例数量较前一周上升了91%,较去年同期水平下降18%,较2019年同期水平下降61%。流感样病例中的病毒阳性率为23%,较前一周的4%出现明显上升,但低于去年同期34%的水平,低于2019年同期30%的水平。当前北京市流行的流感病毒中,甲型流感病毒占绝对优势,其中甲型H1N1亚型占64%、甲型H3N2占35%,乙型流感占1%。
据介绍,当前北京市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疫情形势平稳,未出现规模较大的暴发疫情,疫情数量与往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处于低强度流行水平。
北京市疾控中心提示,市民要尽量减少接触有呼吸道症状和肠道症状的人员,如必须接触时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交叉感染,日常生活中注意手卫生和咳嗽礼仪。当出现呼吸道或肠道症状时,应居家休息,进行健康观察,不带病上班、上课,接触家庭成员时戴口罩,减少疾病传播;病情如出现进行性加重,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加强校内晨午检和全日观察,对于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和呕吐、腹泻等肠道症状的学生,应及时居家观察治疗,如发生聚集性疫情,应配合各项防控措施。来源:新华网
目前,正值诺如病毒感染高发季,在防止新冠“死灰复燃”的同时,也要警惕诺如病毒胃肠炎。这个人群普遍易感的病毒,随着全市中小学校的开学传播风险增加。北京疾控中心的专家支招,教大家如何预防诺如病毒。
日前,一项随访13年的研究提示,一些饮食行为与心血管健康有关。比如,情绪化进食会损害心血管。
研究者认为,在心血管病预防过程中应考虑饮食行为,应将情绪调节技巧教学纳入其中。
情绪化进食是指不良情绪下的进食行为。例如,很多人不高兴,就会大吃一顿,而且食物还不健康。
分析显示,在成年人中,情绪化进食出现心脏舒张功能障碍风险增加了38%。而且,二者间的关联,31.9%与压力水平有关。同时,情绪化进食还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有关系。
据悉,该研究纳入1109名健康人,包括916名成年人和193名青少年。来源:北京青年报
据英国《自然·医学》杂志20日报道,一名获得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白血病的患者,在移植后9年、暂停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4年里,表现出对艾滋病病毒1型(HIV-1)的持续抑制。
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治疗特定癌症的疗法,其通过移植捐赠者未成熟的血细胞,使接收者的骨髓重新增殖。而Δ32是一种先天具有抵御艾滋病病毒能力的突变基因,它能够阻碍艾滋病病毒对人体健康细胞的侵袭。这二者结合的CCR5Δ32/Δ32 HSCT,就是指在编码艾滋病病毒辅助受体CCR5的基因上,有两个Δ32变异捐赠者的移植细胞。目前为止有两个获发表案例,即患者在接受了这一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癌症以后,HIV-1得到了缓解,他们是著名的“伦敦病人”和“柏林病人”。
现在,德国杜塞多夫大学医院科学家们提出了对一名病人血液和组织样本的详细纵向分析,这名患者在移植CCR5Δ32/Δ32异体造血干细胞之后,白血病和可检测的HIV-1均出现缓解。该患者是一位53岁的男性,2011年1月被诊断患有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于2013年2月接受了一位女性捐赠者的CCR5Δ32/Δ32干细胞移植,其后进行了化疗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
移植后,抗逆转录病毒疗法仍在继续,但患者血细胞中已无法检测到前病毒HIV-1。移植近6年之后,经其知情同意,抗逆转录治疗在2018年11月暂停。目前研究人员没有观察到HIV-1 RNA反弹以及对HIV-1蛋白的免疫反应激增。
研究团队总结说,虽然HSCT仍是一种高风险疗法,且目前仅适用于一些同时患有HIV-1和血液癌症的患者,但这些结果或能为未来实现长期缓解HIV-1的策略提供信息。
总编辑圈点
每一个被“治愈”的艾滋病患者,都会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只可惜,这样得到公开报道的例子少之甚少。“柏林病人”和“伦敦病人”都是在因血液病接受骨髓移植治疗后,被发现体内的艾滋病病毒下降到检测不出的水平。此次,科研人员对一名同样接受过干细胞移植的患者的血液和组织样本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体内艾滋病病毒也得到了有效抑制,其要义或许在于捐赠者体内拥有的突变基因。这也提醒科研人员,找到治疗奏效的关键原因,或可为攻克这一疾病找到方向。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