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医保局联合教育部发布通知,鼓励各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包括民办高校)中全日制本专科生、全日制研究生参加高校所在地基本医疗保险,提高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
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指出,受各方面因素影响,近年来,在我国大学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多的背景下,大学生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出现下降。为进一步保障大学生基本医疗需求,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国家医保局联合教育部印发通知,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参保水平。
核心阅读
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需要教育、卫健、体育等部门各负其责:压实学校责任,保障孩子体育运动时间;做好近视筛查,发现异常及时干预;开展各类赛事活动,为青少年提供更多锻炼场所。只有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才能为学生创造符合科学用眼要求的学习环境,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近期,一些阳后发生眼部不适的患者出现在医院的眼科门诊。医生提醒:感染新冠病毒后如出现眼部不适,可用冷敷方法缓解眼痛等不适,如果不适感持续存在,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眼红
结膜炎是最常见的新冠病毒感染后的眼部表现。患者主要表现为眼红、异物感、流泪等不适,可以为单眼或者双眼发病,可发生于新冠感染的各个阶段。目前认为结膜炎发生可能与新冠病毒直接侵害结膜组织或者新冠病毒感染机体后免疫系统攻击结膜组织有关。
有研究显示“手眼接触”可能会增加结膜炎的发生。此外,葡萄膜炎、角膜炎也可引起新冠患者眼红。
近日,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关于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的通知》(简称“通知”),于2023—2025年在全国实施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改善全过程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成果。
本次主题活动从患者视角出发,围绕看病就医全流程,提出6个方面共20条具体举措,力争用3年的时间,将“以病人为中心”贯穿于医疗服务各环节,整体提升医疗服务的舒适化、智慧化、数字化水平,推动形成流程更科学、模式更连续、服务更高效、环境更舒适、态度更体贴的中国式现代化医疗服务模式,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自然·代谢》5月25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通过定向头部的超声脉冲可诱导在小鼠和大鼠中出现可逆的冬眠样状态。这一非侵入性方法暂时激活了脑中的神经细胞,导致降低体温、减缓代谢,或可应用在未来医疗或长距离宇宙飞行中。
蛰眠是一种类似冬眠的生理状态,在此状态下哺乳动物会抑制代谢,降低体温,并减缓其他生理过程以保存能量。这一状态据信受到中枢神经系统控制。超声波能够以非侵入性方式穿透头骨聚焦于脑,并且如果集中在神经上,已被表明能够激活动物的神经细胞。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陈红及其同事此次开发了一个超声发射器,可安装在自由活动的小鼠头部。他们针对下丘脑视前区施加了10秒超声脉冲,已知这一脑区可调节冬眠活动。这一活动在雌鼠和雄鼠中激发了即时体温下降数度(平均3—3.5℃),同时伴有心率下降和氧消耗下降,两小时内这些动物就完全恢复了。团队随后结合超声发射器和一个自动系统,会在体温开始上升时发射重复超声脉冲,从而将实验动物的这一类蛰眠状态维持高达24小时,且没有伤害或不适的迹象。
团队表示,这一技术在12只大鼠身上生效了(这种动物通常不会自然冬眠),虽然它们体温仅下降1—2℃,但研究人员认为这一调节代谢反应的生理过程可能在非冬眠哺乳动物身上也存在。
目前还需更多研究来调查这一方法对人类是否安全。未来这种延缓代谢、降低体温的非侵入性、可逆技术,在医学上或可应用于急救或急性重病,对长距离空间旅行也有所帮助。来源:科技日报
近期,全国发热门诊就诊患者数量有所增加,但整体数量远低于上一轮疫情流行高峰。疫情最新形势如何?怎样科学应对“二阳”风险?针对社会热点关切,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日前组织专家作出回应。
在5月25日“国际爱肤日”来临前夕,由人民健康发起、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等支持的“关注内外抗衰,远离皮肤疾病”科普交流会在京举行。
“临床常见的皮肤问题大致可分三类:痒、疼和影响美观。”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孙秋宁介绍,“不同年龄的人群抗衰需求是不一样的,年轻人主要聚焦在抗痘、毛孔粗大、油性皮肤护理等问题,而中老年人由于皮脂分泌减弱、皮肤变薄、免疫功能衰退、皮肤屏障受损等,可能会出现瘙痒、疼痛等皮肤问题,例如老年性湿疹导致的瘙痒、带状疱疹相关的神经痛等,抗衰的需求会向健康管理方面逐渐倾斜。”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朱鸣雷指出,免疫系统也会发生衰老,这被称为“免疫衰老”,表现为免疫细胞种类及数量的变化、分泌过多的促炎细胞因子等,均可导致躯体的防御和适应能力下降,免疫衰老是许多老年性疾病(包括一些老年性皮肤疾病)发生的重要基础。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张春雷表示,免疫衰老可带来4类老年人常见皮肤疾病:炎症性皮肤病如皮炎、湿疹等,自身免疫皮肤病如大疱性类天疱疮等,皮肤肿瘤如良性的老年疣、老年斑,恶性的黑色素瘤等,感染性皮肤病如带状疱疹等。
“抗衰老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戒烟、合理膳食、坚持运动、足够睡眠、爱护牙齿、注意防晒、关注心率和血压等。”北京市朝阳区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科长陈秋萍说,此外,接种疫苗是中老年人获得特异性免疫的重要手段,如可以通过接种带状疱疹疫苗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从而预防相应疾病的发生。来源:人民网
瑞典和法国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成功开发出一种能够杀死侵袭性脑瘤——胶质母细胞瘤的方法。通过用对接分子阻断细胞中的某些功能,研究人员可让癌症死于压力。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iScience》杂志上。
癌细胞,特别是那些形成侵袭性肿瘤的细胞,就像高速行驶的失控列车,处于一种压力巨大的紧张状态。为了管理这种压力,癌细胞“劫持”了健康细胞用来调节蛋白质生产和处理它们产生的多余蛋白质的机制。
瑞典哥德堡大学物理化学教授莱夫·埃里克森表示,他们现在已成功阻止了这种“劫持”,方法是在细胞中插入一种专门开发的分子,抑制癌细胞中这些被“劫持”的适应性机制,从而让癌症自我毁灭。
利用超级计算机和先进的模拟技术,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分子,它可穿过保护脑组织的血脑屏障。这一突破适用于胶质母细胞瘤。研究发现,新物质和化疗相结合的治疗,足以彻底杀死肿瘤,同时还可防止复发。由于肿瘤被压迫致死,所有的癌细胞都消失了,在用小鼠进行的动物实验中,200天后癌症也没有复发。而在只接受化疗的对比实验中,脑瘤在100天后复发,并迅速生长。
研究人员尚未发现新疗法的副作用。接受治疗的动物保持体重,没有明显的行为变化。虽然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但广泛的细胞测试表明,即使在非常高的剂量下,这种物质对健康细胞也是无毒的。来源:科技日报
我们机体许多器官的运转都离不开甲状腺激素。维持体温、蛋白质合成、脂肪分解,保证生命的基础过程都需要它参与。但是,甲状腺功能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能保持正常运转,只要它稍稍闹点“小脾气”,甲状腺功能就有可能引起异常,发炎、肿大、结节……近年来,甲状腺发病似乎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现象,好多还是年纪轻轻的朋友,建议大家不要轻敌,以免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的情况,有任何不适症状都要积极就医,今天我们就顺着这个来聊聊甲亢饮食注意事项。
与健康人群相比
甲亢患者的饮食不同
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这要先从甲亢的特点来说起,甲亢属于超高代谢综合征,基础代谢率增高,蛋白质分解增强,需要供给高蛋白、高热量、高碳水化合物和高维生素饮食,以补充消耗,改善其全身营养状态。
所以,甲亢患者总的饮食原则是宜进食清淡、含维生素高的蔬菜、水果及营养丰富的鸡蛋、淡水鱼等,同时应予以养阴生津之物,如银耳、香菇、淡菜等。此外,饮食有节、避免暴饮暴食、注意饮食卫生,对甲亢患者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1.忌食辛辣食物;忌食含碘多的食物如海带、紫菜等海产品;少喝浓茶、咖啡,不喝酒、不抽烟。
2.保证热能供给。甲亢患者与同龄人相比,其热能的供给要高一些。为了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可适当增加餐次,或在早餐和晚餐后的2小时左右吃一点水果和点心。通过增加热能供给,促进机体糖脂代谢恢复正常,降低蛋白质分解。
随着病情的稳定和症状缓解,需要调整热能供给量,逐渐恢复正常热能供给量。
3.注意增加蛋白质食物摄入,但增加部分应以豆类、牛奶和鸡蛋为主,切忌大量食用肉类,特别是牛羊肉。因为肉类有刺激兴奋作用,可加重潮热、多汗等症状,故而每日食用肉类一般不要超过50克。
4.增加矿物质和维生素。特别要注意钾、钙、镁等矿物质的补充,多食谷类、肝、鱼、蛋黄、黄豆、香蕉和橘子等食物。每天的新鲜蔬菜不少于500克,多吃一些新鲜瓜果如黄瓜、番茄、豆角、西瓜等。但含植物纤维过多的食物如芹菜、韭菜等则要少吃一些。
甲亢患者
需要忌口的食物清单
1.不能食用含碘多的食物及药物:如海带、紫菜、海鲜、黄药子等。
2.不能食用刺激性大的食物:如酒类、辣椒、花椒、大蒜等。
3.控制限量食用的食品:如公鸡、公鸭、牛肉、羊肉、狗肉、虾、蟹等。
4.不食用可能会使甲状腺肿大的食物:包心菜、香菜、香椿、茴香、花生、核桃、马铃薯等。
甲亢患者
平时可吃的食物清单
1.各种富含淀粉的食物,如米饭、面条、馒头、粉皮、芋艿、南瓜等。
2.各种动物类食物,如淡水鱼类、鸡蛋、猪肉等。
3.各种新鲜的水果及蔬菜。
4.富含钙磷的食物,如牛奶、果仁、鲜鱼等;如有低钾时,可多选橘子、香蕉等。
甲亢病人常有腹泻现象,如过多供给富含纤维素的食品会加重腹泻,应适当控制纤维素多的食物。如燕麦、苹果、胡萝卜、蔬菜、可溶性膳食纤维等都要控制,不能多吃。来源:北京青年报
众所周知,上夜班对身体有害,而最近一项新的研究又发现,上夜班对男性的健康影响尤其严重。
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实验发现,雄性老鼠暴露在不正常的昼夜循环中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从基因活性到肠道菌群再到血压,一切都不正常了。相比之下,雌性老鼠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保护。
研究人员随后分析了9万多名英国轮班工人的数据,发现男性似乎也更容易受到轮班工作的影响。上夜班的男性比正常工作时间的男性更容易患上代谢综合症,这是一种心脏病和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集合,包括血压、胆固醇和血糖升高,以及腹部脂肪过多。
同时,轮班工作的女性患代谢综合症的风险也高于只在标准时间工作的女性,但在研究人员将工作类型考虑进去后,这种风险就降低了,比如,人们是作为医疗专业人员还是作为工厂员工轮班工作。
研究人员表示,工作类型很重要,因为并非所有的轮班工作都是一样的,不同的工作、工人的教育程度和收入等因素都存在差异。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轮班工作对女性生物钟的影响可能较小,尽管原因尚不清楚。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