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新闻

纸吸管不见得更安全环保

发表在最新一期同行评审期刊《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上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号称“环保”的纸质吸管含有长效和潜在的有毒化学物质。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研究人员检测了39个品牌的吸管中所含有的PFAS(一组合成化学品,称为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这是欧洲首次,也是世界上第二次此类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被检测吸管中均发现PFAS,纸和竹子制成的吸管中最为常见。

PFAS可制造户外服装、不粘锅等多种日常产品,具有防水、耐热、防污的特点,然而它们对人类、野生动物和环境都有潜在的危害,例如导致对疫苗的反应较差、出生体重较轻、甲状腺疾病、胆固醇水平升高、肝脏损害、肾癌和睾丸癌等。它们分解速度非常慢,可在环境中积聚并存在数千年,因而被称为“永久性化学品”。

接受检测的39个不同品牌吸管由5种材料制成:纸、竹子、玻璃、不锈钢和塑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品牌(27种,占比约69%)含有PFAS,总共检测到18种不同的PFAS。

纸质吸管最有可能含有PFAS,有90%检测到了这种化学品,80%的竹吸管、75%的塑料吸管和40%的玻璃吸管也检出了PFAS,而5种钢质吸管中均未检测到。同时检测到的还有三氟乙酸和三氟甲磺酸,它们是高度水溶性的,可能会从吸管中渗入饮料中。

虽然检测到的PFAS浓度很低,而且大多数人只是偶尔使用吸管,因此这类吸管对人类健康构成的风险有限。但PFAS可能会在体内停留多年,浓度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累。

参与这项研究的安特卫普大学环境科学家、研究员蒂莫·格罗芬博士表示,由纸和竹子等植物性材料制成的吸管通常被宣传为比塑料吸管更可持续、更环保,然而这些吸管中存在PFAS,意味着宣传所述并不一定是真的。来源:科技日报

儿童期经常久坐 成年后心脏更易损伤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童年时期缺乏运动可能会导致成年后患心脏病和中风。研究发现,从童年到青年时期久坐的时间积累与心脏损伤有关,即使对体重和血压正常的人也是如此。因此儿童和青少年需要更多的运动来保护他们的长期健康。

芬兰库奥皮奥东芬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年龄、性别、血压、体脂、吸烟、身体活动和社会经济地位等可能影响这种关系的因素进行了调整,分析了11岁至24岁之间久坐时间与17岁至24岁之间心脏测量值的关系。

这项研究包括766名儿童,其中55%是女孩,45%是男孩。11岁时,儿童平均每天坐着的时间为362分钟,在15岁增加到每天474分钟,在24岁增加到每天531分钟。这意味着,从童年到青年时期,久坐的时间平均每天增加169分钟。

研究结果显示,从11岁到24岁,久坐时间每增加一分钟,在17岁到24岁之间,左心室质量会增加。当再乘以169分钟的额外不活动时,这相当于在平均身高增加时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左心室质量增加了3克。

研究人员指出,如果孩子们每天久坐的时间超过6个小时,无论体重和血压如何,不活动时间的积累都与心脏损伤有关。因此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运动,带他们出去散步,限制他们花在社交媒体和电子游戏上的时间。来源:北京青年报

让群众看病就医更便捷

近年来,看病就医越来越便捷。解决群众看病就医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不便,需要在诊疗制度、信息技术、医院基础设施上持续发力

前不久,国家医保局推出了16项医保便民举措,解决百姓办理医保业务的堵点问题;今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要求在全国开展为期3年的“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分别就医保报销、医院就医等群众反映最突出的两个方面提出多项实实在在的便民举措,进一步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网上挂号、预约手术、预约住院、医保实时结算、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近年来,看病就医越来越便捷。但不可否认,群众看病就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便,比如一些大医院拥挤、自助取号排长队、候诊时间长、老人就医不便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诊疗制度、信息技术、医院基础设施上持续发力。

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可以缓解大医院拥挤状况。大医院拥挤,很大程度上是一些本应该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患者也跑到大医院就医。患者不愿去基层医疗机构就诊,主要原因是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不放心。因此,一方面要通过推进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等方式,促使大医院积极帮扶基层医疗机构,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另一方面,医保报销比例更多向基层倾斜,引导常见病、多发病、慢病患者到基层就诊。

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就医流程,完善预约诊疗制度,可以进一步减少患者到医院后的候诊时间。目前,很多大医院都开通了互联网医院,但使用率还不高。因此,要更好发挥互联网医院作用,把更多不必到门诊的复诊服务转移到线上。此外,还需进一步打通各地医保信息壁垒,减少相关环节和手续,让跨省就医报销更加便捷。例如,今年4月,京津冀地区推出异地就医免备案政策,患者无须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即可享受医保报销待遇。

不断改善医疗机构设施和服务,让老年人就医更顺畅。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加深,老年患者比例将会不断提升。一方面,医疗机构要推进适老化改造,让老年患者更方便地使用电梯、厕所、病房、候诊室等设施;另一方面,要提升为老服务水平,保留一部分挂号窗口、现金收费窗口,在门诊大厅、候诊室等场所增加引导员,让老年患者就医更顺畅。来源:人民网

纸吸管不见得更安全环保

发表在最新一期同行评审期刊《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上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号称“环保”的纸质吸管含有长效和潜在的有毒化学物质。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研究人员检测了39个品牌的吸管中所含有的PFAS(一组合成化学品,称为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这是欧洲首次,也是世界上第二次此类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被检测吸管中均发现PFAS,纸和竹子制成的吸管中最为常见。

PFAS可制造户外服装、不粘锅等多种日常产品,具有防水、耐热、防污的特点,然而它们对人类、野生动物和环境都有潜在的危害,例如导致对疫苗的反应较差、出生体重较轻、甲状腺疾病、胆固醇水平升高、肝脏损害、肾癌和睾丸癌等。它们分解速度非常慢,可在环境中积聚并存在数千年,因而被称为“永久性化学品”。

接受检测的39个不同品牌吸管由5种材料制成:纸、竹子、玻璃、不锈钢和塑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品牌(27种,占比约69%)含有PFAS,总共检测到18种不同的PFAS。

纸质吸管最有可能含有PFAS,有90%检测到了这种化学品,80%的竹吸管、75%的塑料吸管和40%的玻璃吸管也检出了PFAS,而5种钢质吸管中均未检测到。同时检测到的还有三氟乙酸和三氟甲磺酸,它们是高度水溶性的,可能会从吸管中渗入饮料中。

虽然检测到的PFAS浓度很低,而且大多数人只是偶尔使用吸管,因此这类吸管对人类健康构成的风险有限。但PFAS可能会在体内停留多年,浓度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累。

参与这项研究的安特卫普大学环境科学家、研究员蒂莫·格罗芬博士表示,由纸和竹子等植物性材料制成的吸管通常被宣传为比塑料吸管更可持续、更环保,然而这些吸管中存在PFAS,意味着宣传所述并不一定是真的。来源:科技日报

第四批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发布

为了进一步满足儿科临床用药需求,国家卫生健康委等4部门日前发布《第四批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共有24个品种,涉及30个品规、9种剂型,覆盖神经系统用药、消化道和新陈代谢用药、抗肿瘤药及免疫调节剂等治疗领域。

第四批清单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突出临床用药需求。清单中绝大多数药品国内暂无通用名上市,有助于填补国内用药空白。二是贴近儿童用药特点。多为口服溶液剂、鼻用散剂等低龄儿童适宜剂型,且同品种下规格更为丰富,能更好匹配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用药需求。三是关注罕见病患者群体。经多部门组织专家遴选论证,听取临床一线意见,遴选药品中包括了部分罕见病用药。四是兼顾企业研发积极性。清单遴选过程中,通过数据分析和专家论证等方式综合评估了品种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和市场空间。

第四批清单综合考虑临床用药必需性和企业研发可行性。一是坚持临床需求为导向。有关部门跟进全球最新临床进展,将近年来国外已上市国内未上市的儿童药品和国内已上市但无儿童适宜剂型规格药品作为重点考虑,着重选择安全性、有效性、适宜性高的品种。二是兼顾企业研发可行性。经多部门组织专家共同研究论证,综合考虑生产工艺难度、原料药供应、专利侵权风险等因素。

2016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并发布了三批含105种药品的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目前,其中23个药品已获批上市,覆盖抗肿瘤药及免疫调节剂、神经系统用药、精神障碍用药等8个治疗领域,其中有6个药品是罕见病用药。主要有以下成效:

一是填补国内用药空白。前三批清单中已上市药品中的多个品规为清单发布后首次获批上市,覆盖精神障碍用药、抗肿瘤药等多类重大疾病用药,也涉及儿童常见的呼吸系统用药、消化系统用药等,拓宽了相关领域的用药选择。如国内首个治疗儿童惊厥急性发作的咪达唑仑口服黏膜溶液、国内首个儿童用水合氯醛制剂、国内首个用于儿童高血压治疗的依那普利口服溶液剂、罕见难治性癫痫患儿治疗的氯巴占片等。二是切实提升药品可及性。前三批上市品种多为低龄儿童适宜剂型,包括口服混悬剂、口腔黏膜溶液、糖浆剂等多种儿童适宜剂型,既改善临床用药不足的现状,促进药物合理使用,又提高儿童用药顺应性,提升临床用药可及性。三是有效引导企业研发。前三批清单坚持临床需求导向,推进儿童药品的研发申报,鼓励企业合理调整研发战略布局,避免研发盲目性,提升了企业研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儿童用药生产及资源分配。

为保障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的顺利实施,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医保局、国家药监局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沟通会商和协同创新机制,分别按职责和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政策要求,推进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研发、注册、生产、使用、报销等配套政策衔接协同。例如,科技部门加大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的科研扶持力度,引导提升我国儿童药品研发综合水平;工业信息化部门鼓励儿童药品相关产业项目建设,支持儿童药品产业发展;卫生健康部门加强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的科研项目扶持和合理使用指导,优先考虑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医疗保障部门优先将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来源:人民网

究显示逆境会永久改变大脑

科技日报北京8月23日电 (记者刘霞)荷兰拉德堡德大学神经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新研究表明,逆境会永久性地改变大脑的功能。此外,大脑对逆境的异常反应与焦虑症状有关。这项研究有望在早期发现精神疾病。相关论文刊发于21日出版的《自然·神经科学》杂志。

研究人员对约170人开展了调查,收集了其一生中的各种数据,尤其关注逆境,即已知对发展有负面影响的因素或事件。例如,母亲在怀孕期间吸烟、分娩期间出现并发症、经受虐待或遭遇重大事故等。

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扫描确定了这些人的大脑结构。然后,他们利用人工智能来寻找逆境和大脑模式之间的联系。分析表明,二者之间的关联非常清楚,而且也很稳定。研究人员在25岁和33岁两个年龄段都发现了这些关联。根据这一结果,他们可以预测大脑对逆境的反应。

这项研究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们可追踪25年前发生的事件对大脑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能帮助预测哪些人更有可能患上精神障碍疾病。通过揭示大脑对逆境的正常反应,就可确定出异常反应。研究发现这种偏离模式与焦虑症状有关,这些焦虑在许多精神障碍疾病中起核心作用。

研究团队希望这一发现有助更早发现精神疾病,以便患者能够更早、更有效地接受治疗。来源:科技日报

五部门治理集中用餐单位食品安全

本报北京8月23日电  (记者林丽鹂)记者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获悉: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管局等5部门近日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开展为期5个月的集中用餐单位食品安全问题专项治理行动。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督促学校、托幼机构、医院、养老院、机关等集中用餐单位及其承包经营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全面加强监管执法,严把许可准入关、严格环境卫生和过程监管、严管承包经营行为、严惩违法违规行为;切实加强行业管理,严抓日常管理、严格招投标管理、分类推行“明厨亮灶”;压紧压实属地包保责任;提升舆情应对处置能力,推动集中用餐单位食堂管理明显规范,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明显增强,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来源:人民网

降温颈圈走红但有些人需慎用

今年立秋以来,“秋老虎”持续发威,我国多地持续出现高温天气,局地最高气温甚至突破40摄氏度。

最近,被称为“避暑神器”的降温颈圈颇受消费者的欢迎。相关商家称,这款神奇的冰颈圈不需要充电就能够实现降温。

那么,降温颈圈是怎么送清凉的?它的安全性如何?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记者了解到,降温颈圈的外层是由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材料制成的,该材料具有耐油、耐水、耐霉菌的特性,也经常被用于加工手机壳、智能手表表带、鞋底等物件;降温颈圈的内层填充物为相变材料(PCM),它具有降温功能。

“降温颈圈能实现降温主要靠内层填充的相变材料。”太原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高分子材料系教授马彦龙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解释道,物质有固相、液相、气相三相,物质从一种相转变为另一种相的过程被称为相变。

马彦龙告诉记者,相变材料是指随温度变化而改变形态并能大量吸收或释放热量的物质。

以固—液相变材料为例,当达到相变材料会熔化的温度时,相变材料会出现从固相到液相的相变,在熔化的过程中,相变材料会吸收并储存大量的热;当相变材料冷却时,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其储存的热量会散发到环境中去,进行从液相到固相的逆相变。

“我们常说‘下雪不冷,消雪冷’,就是这个道理。当雪变为水或水蒸气时,会吸收部分热量。”马彦龙说,降温颈圈中填充的相变材料在从固体转变成液体时,会吸收大量的热,从而给人体降温。降温项圈里填充的相变材料为正构烷,该材料的相变温度约为28摄氏度,这一温度一般会让人感觉比较舒适。

那么,使用该产品对健康是否有影响?

专家建议,要尽量避免长时间佩戴降温项圈。高温天气下,人们颈部容易出汗,长时间佩戴降温颈圈,其与颈部皮肤反复摩擦,可能会刺激局部皮肤,诱发湿疹、毛囊炎等皮肤疾病。除此之外,对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材料过敏的人群,易因佩戴降温颈圈诱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同时,佩戴期间大家应注意与降温颈圈接触的皮肤是否有不适感,有寒冷性荨麻疹、雷诺氏病等病史的人也应谨慎佩戴。

相关专家还提醒,降温颈圈的填充物为正构烷,该物质具有可燃性,故应使其远离火源和高温场所,使用环境不超过50摄氏度,不宜放在幼童和宠物能接触到的地方。来源:科技日报

即将出伏暑热未消 当心“秋老虎”发威

8月20日出伏,今年的伏天即将正式结束。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伏,代表一年中“宜伏不宜动”的最热时日,每年的“三伏”大都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

告别了“三伏”,是不是意味着告别了夏天呢?

罗澍伟认为,理论上说应是如此,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大部分地区仍会处在炎炎夏日当中,不会马上凉爽,人们还要当心“秋老虎”发威。

所谓“秋老虎”,是指出伏后短时间回热到35摄氏度以上的天气,大多发生在每年公历8月下旬至9月上旬,气候特征是早晚清凉、午后高温暴晒。

“‘秋老虎’有时来得早,有时来得晚,有时还会去而复返。清代的《清嘉录》总结说:‘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秋老虎’带来的暑热天气依然要维持半个月以上,但总的来说空气湿度大减,昼夜温差开始增大。”罗澍伟说。

出伏后天气日渐干燥,人们易患干咳少痰、口干舌燥、鼻咽不适等“秋燥”之症;又由于天气由热转凉,很多人易感疲劳,也就是民间常说的“秋乏”。

罗澍伟结合民间传统和养生专家的建议说,对付“秋燥”,首先是及时补充身体水分,经常喝稀饭、清茶、菜汤、豆浆等;常食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如萝卜、蜂蜜、菠菜、番茄、芹菜、薯类、莲藕、银耳、百合以及各种新上市的时鲜水果;一日三餐,应多清淡,少油腻,注意增酸少辛,合理饮食。

为有效驱除“秋乏”,罗澍伟建议,若遇天高云淡的爽朗秋光,要到户外走走,适当做些有氧运动,如爬山、慢跑、散步、做操等;经常按摩和梳理头发,保持头脑清醒;适时调节情绪,保持良好心境,缓解压力;注意劳逸结合,早睡早起及午间小憩。来源:科技日报

面对山洪泥石流该如何自救

近期,我国多地发生了严重的山洪、泥石流灾害。8月10日凌晨,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喜泉镇马场山区域,7名群众在野外突遇山洪,5人被洪水冲走并全部遇难;8月11日,受短时局部强降雨影响,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滦镇街道突发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人员伤亡……

山洪、泥石流往往来势凶猛,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那么,最近为何此类灾害频发?我们在野外游玩时该注意什么?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应急管理部宣传教育中心研究员张英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近期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不仅短时、高强度的局地暴雨频繁发生,长时、大范围的全流域降雨也时有发生。在城市,暴雨容易引发内涝,此时应减少出行,绕开容易积水的路段,不能冒险涉水通过;在山区,连日降雨会导致山体和土壤饱和度高,容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正值暑期,很多家庭都会选择外出旅游,进山寻一处清凉的人越来越多。“山区是山洪的高发地区,该区域地形较陡,降雨后产流和汇流都较快,容易形成急剧涨落的洪峰,不要在河道露营。泥石流常与山洪相伴,具有突发性强、水量集中、破坏力强等特点。”张英补充道。

面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我们应该如何避险自救?

张英介绍,大家出行前应关注气象预报和权威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山区居民要熟悉当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遇到雷雨天,大家不要前往山岳型、峡谷型、涉水型景区;当雷电交加时,不要在旷野、树下、电线杆旁、高坡上躲避。

除此之外,张英提醒道,大家在野外出游时应严格遵守当地的有关规定,详细阅读相关部门发布的公告,不要为了图新鲜、享幽静而擅自进入未开发、未对公众开放的保护区、峡谷、无人岛、海滩等“野景点”。

“若不幸遭遇山洪、泥石流,一定要先保持冷静。”张英说,“我们不要沿着行洪方向跑,要向洪流两侧高处快速躲避;千万不要轻易涉水过河、游泳逃生。如果不慎被卷入洪水中,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物品。”

张英还特别提到,在山区游玩时,大家一定要警惕低频声响,留意是否听到类似火车轰鸣声或闷雷声,如果声音越来越大,地面出现震颤的时候,说明上游泥石流已经形成,应立即朝与泥石流呈垂直方向的两侧逃生。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