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新闻

支原体肺炎应及早识别及时就诊

近期,有不少儿童检查出感染了肺炎支原体,表现为肺炎、气管支气管炎或者上呼吸道感染。什么是肺炎支原体肺炎?家长如何做到早期识别、及时带孩子就诊?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进行了解答。

据了解,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肺炎支原体肺炎是指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可以累及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和肺间质。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儿童常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二科主任赵顺英表示,肺炎支原体每3至7年会有一个流行高峰,儿童和青少年是主要感染群体,不同地区的流行季节有差异,我国北方地区秋冬季多见,近期夏秋季在南方地区较为流行。

查看更多

让生物医药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成果与人民健康息息相关。在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中,与卫生医药相关的话题备受关注,健康卫生服务专题展区中,数字化医学诊疗设备、创新药物等让人目不暇接。

9月3日,在服贸会2023卫生健康与医药工业创新服务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强调,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着力做好医药工业发展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供应保障体系,切实提升药品可及性,使行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查看更多

吃碘盐就能预防核辐射?不可取!

随着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事件的发酵,人们对于核辐射的预防愈发关注。近期网传“可以通过食用碘盐,能够预防放射性碘在甲状腺的蓄积,以达到保护甲状腺的目的”——这真的靠谱吗?最新一期“科学”流言榜揭晓!其中涉及诸多近期广为流传的健康谣言。快来一起了解真相吧。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

流言 空调开“除湿”更省电

真相 开除湿模式是否更省电,要根据室内和室外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等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一般来说,当气温在20℃-30℃时,除湿模式比制冷模式省电;当气温高于30℃时,除湿和制冷模式的用电量差不多,但是由于不同厂家的设备工作模式的设定条件不同,以及室内温湿度变化的情况不同,有的除湿模式温度设置略高,反而让人们觉得不舒适。

也就是说,室内温度高,则开启制冷;室内温度不太高,但湿度大,则可以开启除湿。例如一些地区的回南天,或者梅雨天气,或者部分沿海地区等在室内湿度大的季节,通过除湿模式降低室内空气的湿度即可让人感觉舒适。

查看更多

比暴走还有效 靠墙蹲坐可降血压

英国坎特伯雷大学的生命科学家对来自临床试验的现有证据进行汇总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静态的等长运动(无需移动身体就能调动肌肉参与)是降低血压的最好办法。同时,有氧锻炼、动态的阻力训练(如深蹲、俯卧撑和举重)和高强度间歇式训练也是有效的。

发表在《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成果得出的结论是:等长运动是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最有效的模式。它为预防和治疗动脉高血压的新的运动指南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为了更新有关控制血压的最佳运动形式的信息,研究人员搜索了数据库,寻找持续两周或更久的运动训练干预对静息血压的影响的临床试验。运动干预被归类为有氧锻炼、动态的阻力训练、两者的结合、高强度间歇式训练(HIIT)和等长运动。

分析结果显示,在进行了所有不同类型的运动后,参与者的静息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显著降低,但在进行等长运动训练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下降幅度最大。

具体来说,有氧锻炼后的血压降低量为4.49/2.53mmHg,动态阻力训练后的血压降低量为4.55/3.04mmHg,结合训练后的血压降低量为6.04/2.54mmHg,高强度间歇式训练后的血压降低量为4.08/2.50mmHg,等长训练后的血压降低量为8.24/4mmHg。降低收缩压的有效性数值的等级次序为等长训练(98%)、结合训练(76%)、动态阻力训练(46%)、有氧锻炼(40.5%)和HIIT(39%)。

二次分析显示,靠墙深蹲(等长训练)和跑步(有氧锻炼)分别是降低收缩压(90.5%)和舒张压(91%)最有效的单独锻炼 。总体而言,等长运动对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最有效。来源:北京青年报

我国科学家发现调控肺泡干细胞分化新机制

为什么人到了四五十岁以后肺泡的再生能力普遍下降?肺泡干细胞分化是怎么调控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汤楠团队经过7年持续攻关,成功揭示衰老导致肺泡再生障碍的原因,发现了调控肺泡干细胞分化的新机制。近日,相关论文在《细胞—干细胞》杂志在线发表。

“肺的气体交换功能主要由中空的肺泡完成,在肺受到损伤后能否再生新的肺泡,与肺功能息息相关。”据论文第一作者王诤博士介绍,肺泡的气体交换功能依赖于完整的肺泡壁结构,肺泡壁主要由两种单层上皮细胞组成:负责气体交换的一型细胞和能分化成一型细胞的二型细胞——也就是肺泡干细胞。肺部发生疾病时,一型细胞常常受损,导致肺泡壁结构被破坏,从而影响肺的呼吸功能。“在肺部损伤后,肺泡干细胞能否顺利分化成一型细胞,对于重建新的肺泡壁结构、恢复肺功能非常关键。”王诤说。

此前的研究表明,多种急性和慢性肺部疾病均与衰老相关。特别是特发性肺纤维化等老年患者,肺泡干细胞常常表现异常,肺泡无法再生,加重病情。因此,了解衰老如何影响肺泡干细胞的再生能力,对研究肺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为研究这些问题,汤楠团队首先建立了能够与人类肺组织变化较好对应的小鼠动物模型。经过对比分析发现,小鼠月龄12个月对应着人类40至50岁,超过12个月的小鼠的肺泡干细胞的分化能力发生显著降低,而40至50岁也正是人类肺功能逐步降低、肺相关疾病发生率显著升高的时期。

利用该动物模型,研究人员发现AMPK(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的激活是肺泡干细胞分化的必要条件。但在年老小鼠的肺泡再生过程中,肺泡干细胞中的AMPK信号通路无法被激活,从而影响了肺泡干细胞的分化,不能进行肺泡的再生。

AMPK信号通路是如何影响肺泡干细胞分化的?汤楠团队发现,肺泡干细胞的分化是一个高度消耗能量的过程。在肺泡再生过程中,肺泡干细胞需要产生大量的能量以支持其进行分化,实现肺泡再生。肺泡干细胞内的能量主要是来自AMPK信号通路调控的糖酵解(糖进入体内分解代谢产生能量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年老的小鼠中,由于肺泡干细胞无法激活糖酵解产生足够的能量,导致肺泡干细胞的分化能力显著下降,从而引发肺泡再生障碍。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发现,应用小分子化合物激活细胞的AMPK,能够显著促进肺泡干细胞的能量代谢、修复肺泡再生功能。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AMPK促进糖酵解产生能量是通过激活一种控制糖分解代谢的关键酶——PFKFB2来实现的。在年老小鼠的肺损伤修复过程中,研究人员观察到,肺泡干细胞内PFKFB2无法被激活,导致细胞的糖酵解代谢能力和分化能力都发生了显著降低。如果利用转基因方法在年老小鼠的肺泡干细胞中激活PFKFB2,则能够显著促进年老小鼠的肺泡再生。

在中日友好医院专家的帮助下,汤楠团队又研究分析了一些患者的肺组织,实验结果同样支持上述发现。这表明,AMPK激活PFKFB2对人的肺泡干细胞分化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肺泡干细胞的功能紊乱与多种肺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促进肺泡再生对于肺泡疾病和肺纤维化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汤楠表示,今后将在相关基础研究和肺部疾病治疗上继续努力,力争取得更多新发现、新突破。来源:人民网

抗氧化补充剂可能加速肺癌恶化

瑞典科学家在一项针对小鼠开展的研究中发现,补充维生素C和E等抗氧化剂,可能会增加肺癌肿瘤内血管的形成,促使肺癌恶化并扩散。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临床研究杂志》。

卡罗琳斯卡研究所马丁·博格团队此前发现,补充抗氧化剂维生素E和n-乙酰半胱氨酸会导致肺癌在小鼠体内扩散。为更好地了解这种情况是如何发生的,团队研究了罹患肺癌的小鼠和植入了人类癌症细胞的小鼠。他们在小鼠的饮用水中加入了动物自然产生的维生素C,以及从饮食中获得的维生素E和n-乙酰半胱氨酸。

研究发现,给予小鼠的抗氧化剂剂量越高,其肿瘤内血管形成的速度就越快,对罹患癌症的小鼠和植入了人类癌症细胞的小鼠都是如此。

团队还研究了人类和小鼠的癌症肿瘤类器官。在将这些类器官暴露于高剂量的3种抗氧化剂后,他们发现,这些抗氧化剂中和了类器官中所谓的氧自由基。在之前的研究中,博格团队认为,小鼠在补充维生素E和n-乙酰半胱氨酸后,BACH1蛋白会促进肺癌肿瘤的生长。最新研究表明,当氧自由基水平下降时,BACH1被激活,诱导血管形成。

研究人员表示,这些发现可能会为治疗某些癌症开辟新途径。血管生长抑制剂广泛用于癌症治疗,但可能会产生血栓等严重的副作用。不过,它们可能对肿瘤内BACH1水平较高的人更有效。虽然上述实验都涉及肺癌肿瘤,但他们发现,上述情况也适合肾癌和乳腺癌。来源:科技日报

严重或危及生命!亚洲多国流行 海关紧急提醒

蚊媒传染病,是指由蚊子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常见的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等传染病。今年以来,亚洲多国登革热流行,广州海关从入境人员中检出多例以登革热为主的蚊媒传染病。

在广州白云机场,入境旅客陆续通过卫生检疫通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7月以来,随着出入境人数上升,登革热等境外输入性蚊媒传染病的风险也有所增加。

广州海关所属广州白云机场海关旅检二处旅检一科副科长 王心玉:我们会提前分析研判来自非洲、东南亚等热带、亚热带地区航班,重点关注有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痛等症状人员,精准筛查高风险旅客。对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排查,并规范实施采样送检。

海关提醒出境旅客,出行前应关注目的地疫情动态,旅行途中做好防蚊措施,回国入境时如有发热、皮疹等相关症状,应主动向海关如实申报。

广州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旅行医学部部长 梁蓉蓉:大多数蚊媒传染病都会有发热、疲乏等症状,严重者未得到及时医疗救治可能会危及生命健康。预防蚊媒传染病的最好方法就是防蚊,旅客在境外旅游时,可穿着浅色长袖衣服及长裤、喷洒蚊虫驱避剂、使用蚊帐等自我防护措施避免蚊虫叮咬。来源:央视新闻

青少年近视防控综合干预技术指南出台

国家疾控局日前印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公共卫生综合干预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公共卫生维度科学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和综合干预措施,进一步提高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水平。

《指南》提出儿童青少年近视干预技术,采用三级预防策略落实公共卫生综合干预措施,以预防、降低、减缓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

《指南》强调,坚持三级预防策略。首先,加强一级预防。围绕“光照/紫外线—视网膜多巴胺分泌增加—眼轴生长减缓”“近距离长时间用眼—脉络膜缺血—巩膜缺氧及重塑性改变”等近视病因理论的进展,以及近视相关的环境与行为风险因素开展近视防控干预,提出近视风险行为监测评价与干预、学校—家庭—社区视觉环境改善、日间户外活动2小时和体育锻炼1小时、师生家长全员健康教育等具体公共卫生干预技术。其次,推进二级预防。注重视力健康筛查,加强近视分级管理,做到早预警、早发现、早诊断。特别要关注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的屈光状况及远视储备量,加强科学研究,结合环境与行为风险因素、远视储备量、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和遗传风险等多维度指标,建立近视风险预警模型。最后,落实三级预防。做好近视分级与矫正,科学配戴眼镜。近视发病年龄早或发展速度快的儿童青少年要在医生或视光师指导下对症采用光学矫正、药物矫正或中医药方法减缓近视进展。对存在眼底病理改变和其他并发症的儿童青少年,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经专科医生诊治。专业机构在筛查学生视力时,对发现高度近视及近视进展快速的儿童青少年要及时提供转介服务,实现公共卫生与临床矫治的融合。

查看更多

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发布

为进一步完善出生缺陷防治网络,提升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改善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日前制定《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2023—2027年)》。

该计划要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围绕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聚焦提升出生缺陷防治服务能力,促进出生缺陷防治工作高质量发展,预防和控制严重出生缺陷发生,减少出生缺陷所致婴幼儿死亡及先天残疾,更好满足群众健康孕育的需求。工作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更加完善的出生缺陷防治网络,显著提升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能力。重点任务是通过健全服务网络、加强人才培养、深化防治服务、聚焦重点疾病、提升质量管理、强化支撑保障等6方面措施,推进落实18项工作任务,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全面提升防治能力。其中,提升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措施包括:

健全服务网络。加强网络建设,推进落实国家相关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要求。优化婚前保健、孕前保健资源配置和服务供给,推进婚前医学检查机构与婚姻登记场所就近设置方便群众。省级和地市级均至少建设1个新生儿遗传代谢病诊治机构、1个新生儿听力障碍诊治机构、1个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治机构。推动具有专科优势的国家级、省级医疗机构牵头组建出生缺陷疾病防治专科联盟或协作网,促进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一体化防治服务。

加强人才培养。优化人才队伍,按照机构标准和服务需求配置专业技术人员,加强紧缺人才、学术骨干和前沿技术人才培养。持续实施全国出生缺陷防治人才培训项目,到2027年,全国完成1.5万名紧缺人才培养。提高专业能力,加强医学影像、检验等专业人员能力建设;强化医学遗传医师规范化培训,提高临床医师出生缺陷咨询水平;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专业技术人员培训。

深化防治服务。加大知识普及和健康教育力度,提高育龄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强化风险因素预防控制,加强婚前孕前保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规范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落实技术标准、规范和指南,规范新技术临床应用。推进新生儿疾病筛查,加强筛查阳性病例召回、诊断、治疗、干预和随访。推进出生缺陷疾病治疗。扩大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项目实施区域,到2025年覆盖全国所有县(市、区),到2027年筛查率、诊断率、干预率均达到80%。不断健全新生儿疾病筛查、诊断、治疗连续服务链条,推动早筛、早诊、早治。

聚焦重点疾病。强化先天性心脏病等结构畸形防治,强化先天性听力障碍等功能性出生缺陷防治,强化唐氏综合征等染色体病防治,强化地中海贫血等单基因遗传病防治。

提升质量管理。健全机构全覆盖、涵盖三级预防全流程、职责明确、分工负责、运转高效的出生缺陷防治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出生缺陷防治服务质量监测评价结果排名、通报和信息公开等质量管理制度,加强病历书写、检查检验、评估咨询、会诊、随访等重点环节质量管理。

强化支撑保障。运用信息技术赋能服务,用好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和“云上妇幼”等远程医疗平台,加强出生缺陷监测。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促进国家、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发挥作用。来源:人民网

面瘫、耳聋、眩晕齐袭来?警惕这个良性瘤!

患者孙先生饱受面瘫之苦三十多年,起初通过针灸缓解,后来面瘫反复发作,不仅针灸治疗不再理想,还出现了平衡障碍、眩晕和全聋。最终,通过颞骨CT检查和增强颅底核磁检查,结果显示导致其面瘫的“真凶”是岩骨胆脂瘤。

岩骨胆脂瘤是一种累及颞骨岩部的表皮样囊肿,其发病率占所有胆脂瘤中的2.9%。虽属良性病变,但岩骨胆脂瘤却有很强的侵蚀破坏能力。因为它像螺丝钉一样镶嵌在耳朵深处,而其中还深藏着内耳和三条神经——支配面部肌肉活动的面神经、掌管听力的听神经和躯体平衡的前庭神经,当胆脂瘤破坏了内耳及这三条神经时,面瘫、耳聋、眩晕及平衡障碍等症状就会一齐袭来。

再回到孙先生这个病例,由于其患病时间长,胆脂瘤不仅破坏了三大神经,侵犯了中、后颅窝,还破坏了颅底颈内动、静脉周围的骨质,胆脂瘤与脑膜和颈内动、静脉紧紧相贴,若再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出现颅内感染及血管破裂等严重并发症。

最终,孙先生决定入院接受手术治疗。在多科室医生配合下,通过3D导航仪器,精准定位病变范围。在保护大脑、颈内动脉重要组织的同时,顺利切除胆脂瘤,并仔细刮除胆脂瘤囊壁,减少病变残留,减少疾病复发机率。日前,孙先生已经康复出院。

专家在此提醒,岩骨胆脂瘤起病隐匿,发现时常常已破坏广泛,对于单侧逐渐严重的耳聋、眩晕,特别是合并面瘫症状需警惕该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