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是现在不少年轻人的生活常态,很多人也因为长期熬夜患上各种疾病。日前,四川成都一名女子就因长期熬夜导致免疫力低下,被确诊为过敏性紫癜。
熬夜为什么会导致过敏性紫癜呢?为此,科技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刘洁。
什么是过敏性紫癜?“国际上,这种病的准确名称是IgA血管炎,是一种免疫系统异常导致的系统性血管炎。该疾病临床表现为‘四联征’:皮肤可触及性紫癜、关节炎或关节痛、腹痛和肾病。”刘洁答道。
刘洁解释,事实上,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误称。人们平时所说的“过敏”指的是I型变态反应,如过敏性鼻炎、哮喘、急性荨麻疹等,以及IV型变态反应,如接触性皮炎等。而过敏性紫癜本质上是由Ⅲ型变态反应所致的系统性血管炎,是由某些特殊诱因引起的免疫功能异常。
科技日报北京9月13日电 (记者张梦然)凭借类器官和遗传学的革命性结合系统,科学家现在可在人脑类器官中全面测试多个突变的影响,识别出脆弱的细胞类型和基因调控网络,而这正是治疗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基础。这一成果为了解最复杂的人类大脑疾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新途径,并为临床研究带来了希望。相关结果于13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为了发育,人类大脑会依赖一个独特过程建立错综复杂的分层和连接皮层,这一过程也使人类更容易出现神经发育障碍——许多自闭症谱系障碍(ASD)高风险基因就与皮层发育息息相关。为了打开自闭症研究的“黑匣子”,奥地利科学院分子生物技术研究所(IMBA)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联合开发了一种技术来筛选自闭症关键转录调节基因。这一技术被认为标志着人类组织中复杂、高效和便捷的基因筛选时代的开始。
在新开发的称为“CHOOSE”(CRISPR-人类类器官scRNA测序)的系统中,大脑类器官中每个细胞最多携带一个特定基因突变。研究人员可在单细胞水平上追踪每个突变的影响,并绘制每个细胞的发育轨迹。
通过这种高通量方法,即可系统地灭活一系列致病基因,而随着携带这些突变的类器官生长,还能分析每种突变对发育的影响。
研究人员以此了解到自闭症致病基因共同的分子机制,他们与临床医生合作,从两个患者干细胞样本中生成了人脑类器官。两名患者在导致自闭症的同一基因中都有突变。生成的类器官显示出与特定细胞类型相关的显著发育缺陷。通过这项新技术,科学家和临床医生获得了一种强大且精确控制的高通量筛选工具,其不但可大大缩短分析时间,还为人们了解疾病机制、最终治愈疾病提供宝贵的信息。
与其他物种相比,人类大脑显然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包括可能罹患的脑疾病。但也正由于这种独特,医疗领域使用动物模型研究人脑才有局限性。以自闭症为例,尽管临床研究表明多种基因突变与自闭症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科学家仍然不了解这些突变是如何导致大脑缺陷的。现在,凭借本文中的结合系统,人们获得了对自闭症病理学的全新见解,而新系统的多功能性和可转移性,也可能适用于其他复杂脑类恶疾。来源:科技日报
9月12日,一名癌症旅客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办理值机时,被拒绝登机。成都航空公司回应称,癌症晚期患者不予承运,建议旅客退票。现场视频显示,与患者同行的男子向工作人员喊道,“承诺书签了,医院证明也写了,我还带了护理工,你不让我走。”据查询,《成都航空有限公司旅客、行李国内运输总条件(EU05版)》中提到,有下列疾病的旅客,除经成都航空同意进行特别安排外,不予承运,其中包括“癌症晚期患者”。
成都航空拒绝承运这名患病旅客,主要是因为有文件规定如此。然而,他们所依据的只是航空公司的内部文件,并不包括国家层面的法律规定。实际上,根据《中国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国内运输规则》第三十四条,明确不予承运的患者,仅包括传染病患者、精神病患者或健康情况可能危及自身或影响其他旅客安全的旅客。该“家规”是否与“国家规定”形成冲突,这是个问题。
当然,航空公司出于旅客的安全考虑,通过内部规定对国家航空法规进行细化,似乎可以理解。问题是,倘若航空公司的“家规”各不相同,甚至相互矛盾,就会让旅客感到无所适从。
比如,春秋航空公司在《特殊旅客运输说明(国内)》这个内部文件中,针对不予承运的旅客列出了13条具体的伤病,其中不包括癌症患者。就算勉强将癌症列入第14条认定的“其他患有不宜乘机疾病的患者”之列,但后面对此进行了补充说明,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多样性,未在上述条款列出、不能确定旅客是否适宜乘机时,需旅客提供医疗机构出具的适宜乘机的医疗证明或诊断证明书。仅对比这两家航空公司针对同一问题的规定,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着不小的差别。
全国航空公司那么多,内部规定也各式各样,很难逐一查阅和牢记。其结果是,很多患者不知自己是否可以搭乘飞机,甚至由于规定各不相同,可能出现十分尴尬的现象。比如,被成都航空拒绝承运的这名患者,如果搭乘春秋航班则应该是被允许的,倘若该患者先搭乘春秋航空的航班,再转乘成都航空的航班,多半就会被困在半路上。
近年来类似事件时有发生,除了癌症晚期等重大疾病患者被拒外登机,精神类疾病患者被拒也并不少见。比较典型的案例是,2020年10月,一名患有抑郁症的女性在山东威海大水泊机场准备登机时,因服用药物副作用导致手抖,被拒绝登机。此事在当前引发了社会的广泛热议。相关专家表示,航空公司的乘机标准是什么?谁来订立这个标准?又怎么落实这个标准?这些方面都充满了疑问。
旅客在航班上突然发病或病情突然变得严重,将更加凶险和难以处置。因此,拒绝不适合搭乘航班的患病旅客登机,这完全可以理解。但哪些疾病不能登机,病到什么程度不能登机,以及病情如何判断,医院的疾病证明有多大的效力等,不能成为一本糊涂账,只有搞清了这些问题,才能给旅客一个准信,让他们能够合理安排旅程,也减少由此引发的纷争。北京青年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受科幻大片《终结者》启发,西班牙科学家利用真菌研制出一种活性皮肤。这种皮肤可感知光线和触感,有望用作可持续的、可生物降解的传感器,让建筑物自我调节温度或让个性化可穿戴设备监测人体状况。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研究广场》杂志。
在电影《终结者》中有一个场景,把皮肤植入到机器人身上充当其“衣服”,它会向机器人报告维修数据。
最新研究负责人、瓦伦西亚理工大学安东尼·甘迪亚表示,目前可检测光、温度和湿度等刺激的电子传感器通常由硅树脂制成,制造过程复杂。但真菌等活生物体更易产生,也更易感受到大范围的刺激,包括触摸、温度、湿度和光照水平等。因此,研究人员决定开发一种真菌皮肤,并在“终结者”模型上进行测试。
研究人员培育了一种名为无柄灵芝的真菌,这是一种可在恶劣条件下在液体中生长的菌丝体。然后,他们将一个18厘米高的“终结者”模型包裹琼脂,并浸入液体内,以促进真菌生长。
5天后,真菌成功覆盖了“终结者”模型的整个表面,形成了一个完全有机的皮肤。将模型与电极相连接时,真菌对光和触摸敏感,并会产生不同的电信号。来源:科技日报
又到了鼻子遭罪的季节。这一回,一个略显陌生的词把许多人直接送进了医院——雷暴哮喘。
9月2日,内蒙古呼和浩特迎来雷雨天气,此后,“呼和浩特市暴雨后引发雷暴哮喘”这一词条上了热搜,据媒体报道,当地多家医院都已接诊此类病人。不久之后,北京也出现了多例病人。
雷暴?哮喘?听起来并不相关的两个概念糅合在一起,究竟会给过敏体质的人带来什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于鲲遥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雷暴哮喘,实际上是一个“针对群体的概念”,指的是在雷暴天气发生后,在雷暴发生的区域,哮喘或有过敏潜质的人群出现急性加重症状的一种现象。
中国药师协会药学服务创新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冀连梅也向记者解释,准确来说,雷暴哮喘不是一种疾病名称,不是一个医学诊断,“其实就是哮喘”。只不过,这一回发作的诱因包括雷暴。
诱因不仅仅是雷暴,用冀连梅的话说,在过敏季有过敏原存在的时候,遇到雷暴天气,才会诱发大量哮喘人群产生哮喘的急性发作。
头孢类药物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抗菌药物,“头孢配酒,说走就走”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那么喝酒后多久可以吃头孢类药物呢?吃了头孢类药物后又多长时间可以喝酒呢?间隔的时间一样吗?下面为您详细讲解。
头孢+酒为何这么“毒”?
酒的主要成分为乙醇,饮用后在体内经过氧化、代谢生成乙醛,乙醛需要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分解成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从而排出体外。而服用头孢类药物会影响乙醛的代谢,导致乙醛在体内大量蓄积,出现乙醛中毒反应。包括引起面部潮红、头痛、腹痛、出汗、心悸等症状,会使人产生呕吐、恶心、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严重时会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我们称之为双硫仑样作用。
一般是在饮酒后的5-10分钟内出现。如果不再摄入酒精,反应持续时间从30分钟到几小时不等。因此吃头孢类药物治疗期间不能饮酒。
还有哪些药服用后不能饮酒?
除所谓的头孢类药物,包括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唑啉、拉氧头孢等。特别提示:头孢哌酮是双硫仑反应发生率最高的药物。还有硝基咪唑类药物:如甲硝唑、替硝唑等;其他抗菌药物:如呋喃唑酮、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等,也可引起双硫仑样作用。
患者使用这些药物治疗期间,应禁止饮酒以及服用含乙醇的药剂或食物,如藿香正气水、酒心巧克力等。
吃头孢类药多久后才能饮酒?
头孢类药物在体内需要数天才能够完成代谢,不同药物代谢时间不同,双硫仑样作用发生集中在服药前后3天有饮酒的患者。另有调查显示,服用头孢类药物6天内饮酒的人,都有可能发生双硫仑样作用,而乙醛脱氢酶被抑制后需要4至5天才能完全恢复活性。因此,应要求患者在使用头孢类药物后7天内,不得饮用含酒精的饮料。
对于其他类药物如甲硝唑,有研究显示,用药期间甚至在停药72至96小时后可发生双硫仑样作用。因此建议服用甲硝唑的患者用药期间以及停药5至7天内不得接触含有乙醇的制品。这其中包括饮用各种酒类及含乙醇的饮料、应用以乙醇为溶剂的药物、酒精擦浴(物理降温)等。
喝酒后多久才能吃头孢类药?
双硫仑样作用与体内乙醇的浓度密切相关。有研究指出。酒精在体内留存时间约12小时。考虑到其他因素,建议饮酒后3天不服用头孢类药物。对于其他类药物如甲硝唑,那些24小时内接触过含乙醇制品的患者,在临床用药中应尽量避免使用。来源:北京青年报
不少人认为,尿酸水平高就是痛风。其实,高尿酸血症不等于痛风。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同种疾病的不同阶段。高尿酸血症主要是指在正常饮食条件下,不在同一天测两次尿酸均大于420微摩尔/升。由于尿酸水平长期高于正常值,尿酸盐结晶沉积在人体的关节处,刺激关节形成无菌性关节炎,则为痛风。
痛风的主要表现是关节处有红、肿、热、痛症状。尿酸盐结晶不只在关节沉积,还会沉积在耳廓、皮下、肾脏、泌尿系统等处,引起“痛风石”、高尿酸血症肾病、尿酸性肾结石等问题。
尿酸水平高一定会引发痛风吗?未必。有些人长期尿酸水平高,但并没有痛风发作。而有些人痛风发作时,尿酸水平仍然在正常范围内。
一般来说,痛风发作是有诱因的。比如,高尿酸血症患者在酗酒或暴饮暴食后,或者在受凉后,就容易痛风发作。关节损伤或尿酸水平突然降低,也可能诱发痛风。从症状上看,痛风的关节疼痛常从大脚趾关节开始出现,以夜间疼痛多见,疼痛剧烈,难以忍受。
有研究表明,新鲜豆制品不会明显升高尿酸水平,痛风患者可以酌情少量摄入。
一般来说,高嘌呤动物性食品包括部分水产品(基围虾、扇贝、河蟹、黄花鱼、草鱼、沙丁鱼、凤尾鱼)及动物内脏。中高嘌呤动物性食品包括猪肉、牛肉、羊肉等红肉。
中高嘌呤植物性食品包括海带、海苔、紫菜、蘑菇干(香菇干、榛蘑干、猴头菇干)、豆类(黄豆、绿豆、腐竹、豆腐干),以及部分新鲜蔬菜如芹菜、菠菜、西蓝花等。高嘌呤动物性食品中的动物内脏,熬煮浓汤和火锅等烹饪方法会明显升高尿酸,痛风患者应避免选择,但可适量摄入红肉。
痛风患者要远离酒精。这是因为酒精既增加尿酸产生又减少尿酸排泄,进而能够明显升高血尿酸水平,诱发痛风发作。其具体机制是酒精代谢会消耗三磷酸腺苷,产生单磷酸腺苷,而后者是尿酸生成的底物,会升高尿酸。同时,酒精可通过尿酸转运体交换尿酸,促进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减少尿酸排泄。酒精摄入越多,痛风发作风险越大。啤酒和烈酒均可增加痛风发作。
各种酒类其实都属于高嘌呤食物,尤其是啤酒。啤酒是一种发酵的饮品,其嘌呤含量非常高,即使是经低温蒸馏蒸发酒精后的啤酒,仍可升高血尿酸水平。白酒、红酒的嘌呤含量次之。总的来说,痛风患者应严格戒酒。
痛风急性发作期治疗的主要原则是快速控制关节炎症和疼痛。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最好在发作24小时内开始用药。因尿酸波动(尤其是超过100微摩尔/升的大幅度波动)可导致痛风急性发作,大多数痛风治疗指南均不建议在痛风急性发作期开始时使用降尿酸药物,应在抗炎、镇痛治疗两周后再酌情使用。
降尿酸治疗期间,因人体组织内尿酸结晶减少、血尿酸水平下降,容易导致关节内尿酸水平失衡,甚至出现痛风石溶解情况,使关节内炎症反应加剧,导致反复出现痛风急性发作症状。因此,在正规的降尿酸治疗期间,医生会进行痛风发作的预防性处置。来源:人民网
一项新研究揭示了裸盖菇素对重度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发现,重度抑郁症患者单次服用25毫克裸盖菇素,并被给予心理支持后,裸盖菇素的抗抑郁作用会迅速起效,患者的抑郁症状也会持续减轻,且不会出现标准抗抑郁药物带来的副作用。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医学会杂志》上。
2019年12月至2022年6月,研究团队在美国11个研究点开展了这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Ⅱ期试验,涉及104名重度抑郁症确诊患者。参与者接受了25毫克的裸盖菇素或100毫克剂量的烟酸(安慰剂)以及心理支持,随后研究团队评估了给药43天内的结果。
研究显示,与服用烟酸相比,从开始到第8天和从开始到第43天,裸盖菇素治疗与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ADRS)得分显著降低有关。MADRS量表共10个条目,评估抑郁症的核心情绪症状,如悲伤、紧张、倦怠、悲观思维和自杀念头等,用于反映抗抑郁治疗的效果及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此外,与服用烟酸相比,裸盖菇素治疗也显著降低了Sheehan残疾量表(SDS)的得分。SDS可生成与工作残疾、社会生活残疾和家庭生活残疾相关的分数。
研究发现,裸盖菇素治疗会降低疾病严重程度、减轻自我报告的抑郁和焦虑症状,以及提高生活质量。而且,裸盖菇素治疗不会导致情绪迟钝,这通常是标准抗抑郁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来演:科技日报
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科学家在一项新研究中,使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使横纹肌肉瘤(RMS)细胞内一种特殊蛋白质复合物失效,导致肿瘤细胞转变为健康的肌肉细胞。最新研究有望催生新的癌症疗法。相关论文刊发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RMS是一种罕见癌症,主要影响10岁以下的儿童。RMS患者的基因突变会导致他们的细胞产生一种特定蛋白PAX3-FOXO1,从而阻止骨骼肌细胞分化,使这些细胞无法变成肌肉,进而形成一团癌组织。
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使用CRISPR技术来禁用或敲除不同基因,以了解哪些基因会与PAX3-FOXO1产生协同作用阻止了RMS细胞分化。分析表明,如果RMS细胞失去了制造核因子Y的能力,细胞就会分化为肌肉细胞。直接敲除PAX3-FOXO1也有同样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肿瘤失去了癌症的所有特征。这项技术可针对任何癌症,使其分化或使其停止不受控繁殖,变成非癌细胞。
研究团队称,尽管最新发现离转化为疗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抑制核因子Y的药物已经在研发中,包括那些阻止蛋白质复合物形成或与DNA结合的药物。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