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新闻

美方要求中方关闭驻休斯敦总领馆 外交部:强烈谴责,必将作出正当必要反应

新华社北京7月22日电(记者伍岳)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22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说,7月21日,美方突然要求中方关闭驻休斯敦总领馆,这是美方单方面对中方发起的政治挑衅,严重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严重违反中美领事条约有关规定,蓄意破坏中美关系,十分蛮横无理。中方予以强烈谴责。中方敦促美方立即撤销有关错误决定。否则,中方必将作出正当和必要反应。

查看更多

习近平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召开一个企业家座谈会,一是同大家谈谈心,二是给大家鼓鼓劲,三是听听大家对当前经济形势、“十四五”时期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出席今天座谈会的,有国有企业负责人,有民营企业家,有外资企业和港澳台资企业管理人员,有个体工商户代表。大家身处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都有长期经营管理的经历,对企业发展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刚才,7位代表作了很好的发言。大家谈形势实事求是,提建议针对性强,很有参考价值,我听了很受启发。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企业家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下面,结合大家的发言,我讲几点意见。

查看更多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近年来我国营商环境明显改善,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企业困难凸显,亟需进一步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破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堵点、痛点,强化为市场主体服务,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意见》提出了六个方面政策措施。

查看更多

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北京举行

main202007202041000475089438204

2020年7月20日,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由外交部依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设立,旨在统筹全国研究资源,全面、系统、深入开展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研究、阐释和宣介,对习近平外交思想进行原本性、理论性、实践性、传播性、政策性和专题性研究,发挥习近平外交思想对外交实践的指导作用,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建设、体制机制建设和能力建设,为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出积极贡献。

查看更多

新时代基层党组织选举工作的基本遵循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这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基层党组织选举工作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重要制度成果,是做好新时代基层党组织选举工作的基本遵循。《条例》的制定和实施,认真贯彻党章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对于发扬党内民主、尊重和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规范基层党组织选举,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具有重要意义。

查看更多

让党旗在防汛救灾第一线高高飘扬

江河告急!汛情紧急!连日来,受持续性降雨影响,多地江河湖泊水位超警戒,洪水集中来袭。我国多个省份发生洪涝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给群众正常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防汛救灾工作。会议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现场督查,在防汛救灾第一线体现责任担当,组织广大干部群众众志成城、顽强奋斗;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担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主动担当、敢打头阵,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防汛救灾的强大政治优势,让党旗在防汛救灾第一线高高飘扬。

查看更多

中国航海日 重温习近平心中的“海洋精神”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强调“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要求“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

为纪念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每年的7月11日被确立为中国航海日。适逢第16个中国航海日,让我们从三个方面重温习近平心中的“海洋精神”。

main202007100919000019026379785

海兴则国强民富。“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习近平曾这样道出他的海洋情结。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坚持海陆统筹,壮大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开幕之际,习近平发来贺信。贺信指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海强国,加快创新。在海洋名城青岛,海洋科研机构云集,不断刷新着海洋科技的新高度。蛟龙号、海龙号、潜龙号,3艘国内顶级潜水器在国家深海管理中心集聚;新型40万吨超大型矿砂船“矿石天津号”命名交付;国内起重量最大、起升高度最高的起重船“大桥海鸥号”由海西重机完成交付。

以海强国,壮大经济。近年来,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2019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超过8.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2%,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近20年连续保持在9%左右。

以海强国,向海图强。2012年12月8日,习近平登上被誉为“中华神盾”的“海口”号导弹驱逐舰。战舰鸣笛起航,驶向浩瀚南海。2018年4月12日,中央军委在南海海域隆重举行海上阅兵。习近平指出,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寄托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世代夙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70余年来,从长江之畔的江苏泰州白马庙启航,人民海军一路劈波斩浪,走向远海大洋,逐步发展成为一支能够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海上武装力量。

人海和谐——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

“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习近平多次在不同场合为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吹响号角。

2006年9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提出:“发展海洋经济,绝不能以牺牲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一定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方针,全面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2013年7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推进海洋强国建设,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保护海洋、关爱海洋”是习近平念兹在兹的牵挂。

2018年3月8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指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2018年4月,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强调,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这一片海上绿洲和这一汪湛蓝海水。

2019年10月15日,习近平强调,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日前发布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显示,我国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取得积极成效。陆续开展了沿海防护林、滨海湿地修复、红树林保护、岸线整治修复、海岛保护、海湾综合整治等工作,局部海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等典型生境退化趋势初步遏制,近岸海域生态状况总体呈现趋稳向好态势。截至 2018 年底,累计修复岸线约 1000 公里、滨海湿地 9600公顷、海岛 20 个。

main202007100921000049131766311

“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2019年4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青岛集体会见应邀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时,首次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

习近平指出,“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 “大家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增进互信,加强海上对话交流,深化海军务实合作,走互利共赢的海上安全之路,携手应对各类海上共同威胁和挑战,合力维护海洋和平安宁。”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理念也是实践。从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和人道主义行动,到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到全面参与联合国框架内海洋治理机制和相关规则制定与实施,落实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一直在行动。

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胡志勇认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发展与创新,是中国在全球治理特别是全球海洋治理领域贡献的又一“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在海洋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指引下,全球各国将共享海洋资源,共同发展海洋经济,实现利用海洋造福人类的目标,这有利于破解当前全球在开发海洋资源上各自为政的困境。”印尼智库亚洲创新研究中心主席班邦·苏尔约诺如是说。

在习近平“海洋精神”的指引下,我们有信心经略蓝色国土,实现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夙愿;有信心守护这片蔚蓝深海,留下永续造福人类的“蓝色银行”;有信心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

精准绘制“一带一路”的“工笔画”

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旨在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发表书面致辞。他强调,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坚持互利共赢。我们愿同合作伙伴一道,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和不稳定性增多,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对“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在后疫情时代,我们亟需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全面总结、系统梳理“一带一路”建设理论和实践成果,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

查看更多

“四种力量”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由负转正

中国经济上半年成绩单今天(16日)揭晓: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上半年我国经济先降后升、由负转正——由一季度的同比下降6.8%,转为二季度的同比增长3.2%。

在全球经济深陷疫情冲击、复苏举步维艰的当下,中国这个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增长在较短时间里由负转正,难度可想而知,结果令人欣慰。中国经济交出这份半年报,离不开“四种力量”的推动:中央部署有方,各地措施有力,企业积极有为,群众配合有效。

查看更多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做好“六稳”工作 落实“六保”任务·一线见闻)

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越是发生疫情,越要注意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

为了应对疫情影响,中央到地方出台一系列有力举措,千方百计织密民生保障安全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