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当前,脱贫攻坚到了一鼓作气、决战决胜的关键节点,更要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坚持脱贫攻坚目标不动摇,如期兑现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将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增加了难度。疫情阻挡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脚步,动摇不了我们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胜决心。我们要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坚持脱贫攻坚目标不动摇、标准不改变,如期兑现党的庄严承诺。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8月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之际,记者走进了京西宾馆。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对外开放。中国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全领域的,正在加快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向世界宣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坚定决心。支持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生动缩影,也成为“十三五”期间我国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的有力见证。
伟大思想源自伟大时代;
创新理论指引创新实践。
“十三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在这5年中,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取得决定性成就,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景光明,中华民族迎来新的历史巨变。
保市场主体,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全国超过1亿户的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更是吸纳就业的“容纳器”。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助企纾困。政策落地情况如何?市场主体还有哪些新期待?围绕重点难点问题,国务院14个督查组奔赴各地开展实地督查,察实情、出实招,积极推动各项纾困惠企政策落地见效。
落实落细减税降费,让企业轻装简行
减税降费政策成效如何?第六督查组来到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具体情况。
“截至9月底,我们享受出口退税8000多万元。”公司财务副总监冯骏告诉督查组,除了出口退税,2月至6月企业社保费用还减免489万元,“现在公司对未来发展信心十足。”
在浙江,督查组了解到,从重大项目税务服务专员制度,到网格化管理覆盖宣传,从重点外资企业“一企一策”工作机制,到运用税收“大数据”助力复工复产……浙江出台了“八条硬措施”,护航减税降费落实落细。
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减轻负担。第五督查组督查发现,江苏加强财税部门协调配合,在落实好国家政策基础上,出台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地方优惠政策。今年前8个月,全省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818.5亿元。
在督查中,一些企业也反映,对于减税降费政策细则还不了解,未能及时享受政策红利,还需加强宣传和服务力度。
第十一督查组发现,为了提高税收政策宣传力度,让税务服务更加贴心,广州珠海推出了“税小度”智能咨税管家,“税小度”应用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政策推送“精准滴灌”、业务查询“刷脸即查”、办税进度“及时跟踪”,确保每一个市场主体实实在在享受到政策实惠。
新华社北京10月21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月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进一步抓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落实,更好发挥积极财政政策效能;决定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以改革更大便利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
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有关部门和地方认真实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推动规模性纾困政策迅速落地,成效不断显现。截至9月底,今年新增2万亿元财政资金中,应下达地方的1.7万亿元,已有1.57万亿元下达到市县使用单位,有效补充地方财力保证了减税降费到位,有力支撑了保居民就业、保市场主体、保基本民生,支持了重大项目建设和脱贫攻坚,保障了基层正常运转。前三季度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万亿元。实施规模性纾困政策和直达机制,保住了上亿市场主体,支撑了近900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为经济稳定恢复发挥了关键作用。下一步,要围绕完成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任务,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有效性,继续抓好直达机制落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要总结今年做法,研究建立常态化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以改革的办法提高财政资金效能,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一是扩大直达资金范围,对可直接分配的中央和地方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具备条件的专项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等一般性转移支付,可纳入直达机制,基本实现中央财政民生补助资金全覆盖,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等及时足额兑现,更好支持保基层运转。二是完善直达资金管理。合理提前下达转移支付资金。各地要强化责任,增强资金分配使用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三是完善监管,加快推进部门间数据开放共享,强化对直达资金的全过程监控,严防“浑水摸鱼”,确保用好资金。
国家统计局19日发布数据,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同比增长0.7%。第三季度增长4.9%,增速进一步加快。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巨大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中国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有效推动生产生活秩序恢复,经济延续稳定恢复态势。国际机构、外国媒体、专家学者等高度关注中国经济数据,认为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回暖,为世界经济恢复和增长注入更多动力。
核心阅读
数据显示,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指标年内首次由负转正,体现了我国内需潜力大、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为进一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国家发改委将从推动新型消费发展、促进大宗商品和服务消费持续增长等方面不断发力,推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做好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日前,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其中4个主要指标由负转正鼓舞人心。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指标年内首次由负转正,体现了我国内需潜力大、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内需恢复呈现哪些具体特征?下一步如何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10月20日,国家发改委举行例行发布会进行深入解读。
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中国再次交出了一份令世人瞩目的“亮眼答卷”。
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9%;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0.7%;全国夏粮早稻产量比上年增加224万吨;牛奶产量同比增长8.1%;载货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等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9.8%……前三季度,中国经济稳住了!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取得这样来之不易的成绩,靠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靠的是中国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艰苦努力与付出。
70年前,为了保卫和平、反抗侵略,中国党和政府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正义旗帜,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舍生忘死、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人民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要深入学习宣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牢记初心使命,坚定必胜信念,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不懈奋斗,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