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
“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
“要更加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科技创新,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十三五”期间,各地各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积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今天,共建共治共享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治理的鲜明特色,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为我国社会治理的显著成果。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
今年9月至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执法检查组分赴河北、山西、内蒙古、安徽、河南、青海等6省份进行检查,同时委托吉林、上海、浙江、海南、甘肃5个省级人大常委会对本行政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执法检查组紧扣法律规定,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增强检查实效。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11月24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全社会持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表示,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勤于创造、勇于奋斗,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时代辉煌、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11月25日,中央军委军事训练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主席的重要讲话在全军部队引起强烈反响。广大官兵表示,习主席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军事训练取得的重大成就,明确提出加快实现军事训练转型升级的要求,树立了大抓军事训练的鲜明导向,必将进一步激发全军推进实战化军事训练的强大动力,全面提高新时代打赢能力。
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坚实保障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我们党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之治”铺就法治基石
11月24日,首都北京,人民大会堂,有这样一个群体受到了崇高礼遇——全体中央政治局常委出席活动,现场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决定,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颁发荣誉证书!
这是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受表彰的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同时他们也是亿万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中的一分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个盛典上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肯定受表彰者,热情推崇劳动、礼赞劳动,处处充满斗志,句句给人力量。在“十四五”即将拉开大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刻,这篇讲话格外打动人心,催人奋进。
“十三五”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就业保障工作,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面向未来,聚焦问题、破解难题,让就业方式更多元、空间更广阔、结构更优化,才能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王毅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人类社会休戚与共,各国利益安危相联,需要加强团结协作,携手应对挑战。作为地区和世界重要国家和战略互惠合作伙伴,中日两国责无旁贷。
王毅说,我此次访日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成行,也是两国外长自疫情发生以来首次面对面接触交流。我和茂木外相就中日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地区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沟通,达成五点重要共识和六项具体成果。
日前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以视频方式举行,各方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取得共识,其中,在经贸领域达成五方面务实成果。
经贸合作是G20的重要支柱之一。据商务部国际司副司长陈超23日介绍,经贸成果之一是批准《二十国集团应对新冠肺炎、支持全球贸易投资集体行动》,在加强政策协调、提高贸易便利、促进国际投资、畅通物流网络等8个领域采取38项具体合作举措。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推进谈判指明了方向,并与多国领导人沟通协调,亲自推动。经过各成员国的共同努力,2020年11月15日,RCEP第四次领导人会议期间,在李克强总理等15个成员国领导人见证下,东盟十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正式签署协定。这标志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
全球最大自贸区顺势而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利益休戚与共、命运紧密相连。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RCEP各成员国经济结构互补性强,贸易投资往来密切,人文交流广泛深入,合作前景广阔。协定签署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各方发展利益,是各成员国共同期盼。
凝聚了成员国意愿共识。东盟于2012年发起RCEP谈判以来,得到区域国家积极响应。8年来,各成员国举行了4次领导人会议、23次部长级会议、31轮正式谈判,积极寻求各方利益最大公约数,共同推动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从构想变为现实。此次签署协定的15个成员国总人口22.7亿,国内生产总值合计26.2万亿美元、总出口额5.2万亿美元,均占全球的约30%。成员国中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协定最大限度兼顾了各方诉求,给予最不发达国家差别待遇,帮助发展中成员加强能力建设,促进本地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发展。
构建了区域高水平经贸规则。RCEP以全面、现代、高质量和普惠的自贸协定为目标,对标国际高水平自贸规则,形成了区域内更加开放、自由、透明的经贸规则,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等,协定文本长达1.4万多页。货物贸易零关税产品数量整体上超过90%,大幅降低区域内贸易成本和商品价格。服务贸易开放承诺涵盖了大多数服务部门,显著高于目前各方与东盟现有自贸协定水平。投资方面,15方均采用负面清单对制造业、农林渔业、采矿业等领域投资作出较高水平开放承诺,政策透明度明显提升。各方还就中小企业、经济技术合作等作出规定,纳入了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等现代化议题,适应知识经济、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方发挥了积极作用。中方始终支持东盟中心地位,全程参与谈判并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谈判面临艰难曲折和关键时刻,中方积极协调各方立场,提出中国主张、中国方案,促进各方形成共识、达成一致,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中方秉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充分展示诚意,作出了高水平的开放承诺。在货物贸易方面,RCEP的优惠关税涵盖了我与其他成员每年超过1.4万亿美元的进出口贸易。在服务贸易方面,我对120多个服务部门作出了开放承诺,比我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增加了22个部门,包括研发、专业设计、养老服务等。我国首次在经贸谈判中达成投资负面清单,首次在国际协定中纳入数据流动相关规定,首次在自贸协定全面纳入知识产权保护。中国通过自身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带动提升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RCEP签署具有重大深远意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变,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在这样的背景下,RCEP签署既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标志性事件,也是我国继加入世贸组织后又一重大开放成果,对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产生深远影响,对促进全球经济复苏、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发挥重要积极作用。
这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里程碑。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大力推动对外商签自由贸易协定,持续提升自由贸易区建设水平。党的十八大对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作出部署,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动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RCEP签署后,我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19个自贸协定,与自贸伙伴的贸易额占比由此前的27%扩大到35%左右,与现有自贸伙伴的双向开放水平也得到提升,充分彰显了我国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的决心。RCEP签署将有助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