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新闻

植入式传感器可持续监测炎症水平

受大自然启发,美国西北大学生物工程师团队开发出一种植入皮下的传感器,可实时跟踪活体动物蛋白质水平的波动,测量炎症标志物的变化。相关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标志着医学检测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查看更多

旧风气刹住 新风尚扎根

冬日的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芦屯镇,留屯村村民欧振攀家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这天正是欧振攀儿子的婚宴。

  大红的喜字贴在醒目位置,婚宴大棚内暖意融融,棚外几口大铁锅冒着热气。凉拌花生、自制皮冻、酸菜锅……菜单上12道家常菜,外加两道主食。“菜品简约又用心,食材经济实惠,主人客人都满意。”欧振攀说。

查看更多

强化主动筛查 加速终结结核病

近日,国家疾控局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部署全面加强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日前,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主办的“策略技术升级,终结结核病有望提速”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表示,要实现终结结核病目标,强化主动筛查、尽早发现患者是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新技术手段的日益完善,我国应强化结核病主动筛查,加强重点人群早发现、早治疗,加速推进终结结核病的目标。

查看更多

冬季预防儿童呼吸道感染

儿童在冬季易患呼吸道感染,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

  儿童呼吸道感染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支原体肺炎。多见于学龄期儿童,典型的症状是发热、咳嗽。咳嗽有一定特点,初期是阵发性、刺激性干咳,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咳嗽、咳痰,部分症状严重的孩子会出现喘息、呼吸困难、发绀等表现。二是流感。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出现,早期症状是突然高热,往往伴有全身的症状,如乏力、头痛或肌肉关节酸痛,年龄小的孩子可能精神萎靡,婴儿可能出现吃奶差、少动等。三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这是引起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两岁以下婴幼儿,特别是早产儿、小于3个月的婴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婴幼儿,如果出现呼吸快、呼吸发憋、喘息声等,需要及时就医。四是腺病毒感染。腺病毒有多种分型,大多数病例临床症状较轻,表现为发热、咽痛、咳嗽等,极少数会引起较重的腺病毒肺炎,可能持续高热1周以上。

查看更多

寒冬易发肩周炎 教你8招给肩膀解冻

一到冬天肩膀就隐隐作痛,严重时甚至胳膊都抬不起来,有没有?这很可能是肩周炎犯了。别以为肩周炎是老年病,长期伏案的上班族、体质虚弱者都有可能因天气寒冷引发肩部炎症。快来跟医生学学,如何给肩膀“解冻”吧。

查看更多

结直肠癌初筛有望告别结肠镜

结直肠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之一。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与诊断,对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结肠镜检查方法因其侵入性和高昂成本,难以在大规模筛查中广泛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杨教授、缪应雷副院长团队,日前携手香港中文大学于君教授、南京医科大学沈洪兵院士团队及上海百趣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中心杜杰研究员团队,揭示了腺瘤发生到结直肠癌发展过程中,关键代谢物及早期诊断生物标记物的作用机制,为结直肠癌防治提供了全新视角。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癌细胞》。

查看更多

让医疗降费与提升诊疗质量同步惠及患者

最近一段时间,与医保有关的新闻很多。几前天,全国医保个人账户跨省共济工作启动,在9个省份的31个统筹区,个人账户里的钱不仅能给省内的亲属使用,也能给省外的亲属使用。此外,还有一项与就医息息相关的改革也在推进之中,国家医保局陆续公布了17批医疗服务价格立项指南,这项改革怎样能给患者带来实惠呢?

查看更多

适量吃黑巧克力 或可降低糖尿病患病风险

美国一项研究显示,每周吃不少于140克黑巧克力或与患2型糖尿病风险降低存在关联,相关研究报告发表于12月4日出版的《英国医学杂志》。

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研究人员分析了三项长达二三十年的涉及饮食习惯的调查,并统计了调查对象中超过11万名巧克力爱好者食用黑巧克力和牛奶巧克力的情况。

查看更多

诺如病毒进入高发期 记住这5点早预防

诺如病毒,原名诺瓦克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是引起急性胃肠炎常见的病原体,儿童和成年人都可能感染,常表现为呕吐和腹泻,幼龄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以腹泻为主。全年均可发生,秋冬季高发。

  为科学预防诺如病毒感染,个人和家庭可采取以下措施:

  1.保持手部清洁。在餐前、便后、准备食物前和外出回家后,应遵循六步洗手法,使用肥皂和流动水至少洗手20秒,以有效预防包括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在内的多种传染病的传播。

  2.重视饮水卫生和食品安全。喝开水或者合格的瓶装水,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生水。食用蔬菜和水果时要洗净;烹饪加工食品时要做到生熟分开,应使用不同的砧板、刀具及容器处理生熟食品,避免交叉污染;确保食物煮熟煮透,特别是贝类等海产品;外出就餐时,选择卫生条件良好、信誉度高的餐厅。

  3.诺如病毒感染者应居家隔离休息,以减少传播风险。建议非住院患者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后至少72小时,在此期间,患者应保持个人卫生,减少与他人的密切接触,特别应避免烹饪做饭或照顾其他老人和儿童,应单独用餐和休息。特殊岗位从业人员,如厨师和育婴员等,应在粪便排毒结束后才能返岗。

  4.做好清洁与消毒。做好居室的日常清洁和通风,高频接触的表面和卫生间等关键区域定期消毒;确保厨房和餐具的清洁,及时处理垃圾,保持整洁卫生。当家庭成员出现胃肠炎症状时,应对其排泄物和呕吐物进行规范处理,并使用含氯消毒剂对污染的物品和表面进行彻底消毒。同时,对家中的高频接触点如门把手、卫生间等定时进行消毒。

  5.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做到均衡饮食、充足睡眠和适度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被感染。

  上述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诺如病毒及其他传染病的感染和传播,保护个人、家庭和公众的健康。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骨骼肌损失会增加患痴呆症风险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3日报道,在北美放射学会年会上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骨骼肌损失是患痴呆症的一个风险因素。

  骨骼肌约占人体总重量的三分之一。它们与骨骼相连,帮助人们完成各种动作。然而,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骨骼肌也开始慢慢丧失。由于患痴呆症的老年人经常出现与年龄相关的骨骼肌损失,来自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开始探究:骨骼肌损失是否与痴呆症风险增加相关。

  在最新研究中,他们使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成像倡议队列的大脑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量化了621名无痴呆症参与者(平均年龄77岁)的颞肌变化情况。颞肌位于头部,负责移动下颌。研究表明,颞肌的厚度和面积可以作为全身肌肉损失情况的指标。

  研究团队借助MRI图像,计算出了每位参与者颞肌的总横截面积(CSA),并将参与者分为大CSA组和小CSA组。随后,他们记录了这些参与者痴呆发病率、认知能力变化,以及脑容量变化。

  结果显示,较小的颞肌CSA与痴呆症发病风险较高相关。在调整了其他已知的风险因素后,骨骼肌较小的老年人患痴呆症的可能性要高出约60%。

  研究团队认为,借助大脑MRI开展早期检测,可以及时发现肌肉损失迹象,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预防或减缓肌肉损失,从而降低认知能力下降和痴呆症的风险。这些措施包括加强体育锻炼、进行阻力训练,以及提供营养支持等。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