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新闻

如何从“要我健康”到“我要健康”

近日,第五届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医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大会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循环杂志》联合主办,来自医院、高校、科研机构等各界代表嘉宾齐聚一堂,共议“主动健康”时代的生活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个人的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生活方式。

  “当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人民健康的首要公共卫生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郑哲在会上表示,为有效应对慢性病防控挑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于2020年成立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在心血管疾病防控与健康生活方式推广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专业支撑作用。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在会上介绍,医学界广泛认可两个基本事实:不良生活方式是慢病发生的最主要致病因素;传统的疾病防治模式未能有效改变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

  尽管健康知识普及多年,现代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人们仍难以摆脱不良习惯的束缚,高血压患者明知不良生活方式影响治疗,却难以改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戒烟后复吸率居高不下……这一困境揭示,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不能仅靠说教,更需系统性的生态建设。

  “王阳明有句名言‘知而不行,是为不知;行而不知,可以至知’。”胡盛寿说,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其实是一个“知—行—信”的过程。只有真正理解、内心认同并付诸行动,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健康习惯。

  在“知”的层面,首先要跨越认知鸿沟。胡盛寿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战略方针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但理念落地需政府、专业人士与个体形成合力。他强调,健康生活方式不是“教”出来的,传统的“专家式”健康教育只是单向的知识灌输,效果有限,必须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公众听得懂、愿意做、能坚持的行为指南。尤其要从儿童抓起,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可使人终身受益。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构建支持性环境,培育青少年的健康生活方式。

  在“行”的层面,要打造“评估-干预-执行-反馈”的闭环。胡盛寿表示,评估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第一步。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帮人们了解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预测健康风险,并生成个性化改善方案。未来的评估,还要超越现有认知,用数据让看不见的未来潜在风险在当下展现;通过医工交叉、融合创新,让看不见的身体机能“可视化”;通过生命体征全时段无感监测,重构“健康”视角和不同维度。经过“评估—行动—再评估”的不断循环,知识会逐渐转化为信念,才能真正晓之以“理”,融之于“心”,见之于“行”。

  “构建‘评估-干预-执行-反馈’闭环,需要全社会和每个个体共同持续努力,无法一蹴而就。”胡盛寿表示,推动公众从“认识到要改变”到“行为上能改变”,再到“思想上想改变”,使健康生活方式由知识层面的“必要”,转化为行动上的“必须”,最终成为信念中的“必然”。这需要社会各界各尽其能:政府要创造“可得、可见、可持续”的公共政策与环境;专业人士应提供“可落地、可持续”的健康服务;社会机构、企业要把健康纳入社会与商业常态,形成正向生态循环;大数据、人工智能要深度参与赋能生态建设,让健康生活方式“自然”养成。来源:人民网

HPV疫苗免费接种!守护女性健康的国家承诺

一剂疫苗,种下的是希望,守护的是未来。

这是一份惠及千万女孩的健康礼包——HPV疫苗自2025年11月10日正式纳入国家免疫规划,2011年11月10日后出生的满13周岁女孩可以免费接种双价HPV疫苗。这不仅是降低我国宫颈癌疾病家庭负担的关键一步,更是推动全民健康的国家承诺。

接种HPV疫苗,是阻断病毒侵袭、预防宫颈癌的第一道防线。宫颈癌是常见女性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女性身心健康。近年来,我国宫颈癌呈现发病率上升和年轻化的双重趋势。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宫颈癌新发病例约15.1万例,死亡病例约5.6万例。

根据政策,各地将为年满13周岁的适龄女孩免费接种双价HPV疫苗,共接种2剂次,间隔时间半年。

国家疾控局卫生免疫司有关工作负责人表示,这将有效提升HPV疫苗接种率,减少不同地区、不同收入群体间的接种率差异,保证目标人群公平地获得预防接种服务,更广泛地保护群众身体健康。

我国将13周岁女孩确定为HPV疫苗免费接种的目标人群,是综合考虑保护效果、成本效益和可操作性的最优解。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中心副主任安志杰说,从免疫效果来看,在13周岁接种HPV疫苗可以获得更高的抗体水平、更持久的保护效果。

科技创新的步伐,正让健康成果持续下沉、更加普惠。

中国疫苗行业协会会长魏树源介绍,我国已上市的国产双价HPV疫苗由两家企业生产,总年产能可达5500万剂,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且均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

“将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标志着我国免疫规划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说。

作为人口大国,中国在预防宫颈癌领域的决策与实践,既是以务实行动守护女性健康,也为推动全球健康更加公平可及注入中国动力。

从摸底适龄女孩数量到合理设置接种单位,从组织企业生产排期到规范开展疫苗接种与风险监测,一张健康公平的守护网正在织就。国家疾控局表示,疾控部门将联合多部门协同发力,确保政策平稳落地。

愿更多人免于疾病困扰,更多生命不再因癌症凋零。让这份温暖的保障跨越山海,给女孩们穿上健康铠甲,勇敢奔赴璀璨人生。来源:新华社

科学家从禽类中分离出胚胎干细胞

美国南加州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团队利用蛋黄提取物作为培养基的核心成分,结合其他关键因子,从鸡以及另外7种禽类中分离出真正的胚胎干细胞,并长期维持其稳定特征。这些禽类胚胎干细胞在研究胚胎发育、培育实验室家禽,乃至拯救濒危甚至灭绝物种等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自然·生物技术》上。

真正的胚胎干细胞具备两大核心特性:一是自我更新能力,即能够持续增殖并保持未分化状态;二是多能性,即具备分化为胚胎所有细胞类型的潜能,无论是在体外培养环境中,还是被重新引入胚胎后都能实现。在此次研究中,科学家从鸡、鹌鹑、野鸡、火鸡、鸭、鹅、孔雀和鸵鸟中分离并维持了具备这两种特性的胚胎干细胞。

研究始于早期胚胎阶段的囊胚层细胞,团队向培养体系中添加了两种已知可抑制干细胞分化信号通路的化学物质,鸡的细胞表现出多能性的遗传标志,但仍难以在体外长期稳定维持。经过深入分析,团队确认蛋黄中的一种蛋白质——卵转铁蛋白,正是缺失的关键成分。将卵转铁蛋白加入原有化学混合物后,团队终于从多个鸡品种中建立并稳定培养了胚胎干细胞。

在优化后,鸡的胚胎干细胞能够分化为胚胎发育早期的3个原始胚层,这些胚层最终将形成生物体的所有组织和器官,这正是多能性的典型标志。更重要的是,鸡胚胎干细胞通过了多能性的“金标准”测试——嵌合体形成能力。

团队通过一个直观的实验验证了这一点:将正常色素的鸡胚胎干细胞注入白化病鸡胚胎后,孵化出的雏鸡长出了有色羽毛,这证明了外源干细胞的成功整合与分化。

这一适用于鸡的“三成分鸡尾酒”,在其他禽类中需要做“加料”和“微调”,因为不同物种需要个性化的培养条件。而其他禽类的胚胎干细胞也同样通过了多能性的关键检测。同时,日本熊本大学团队已独立采用本研究中描述的方法,建立了具有嵌合体形成能力的鸡和孔雀胚胎干细胞,这充分证明了该技术的稳健性和可重复性。来源:科技日报

寒露节气 一粥一菜加一茶

霜降为秋季最后一个节气,“气肃而凝,露结为霜”,标志着秋寒加剧,冬气始临。养生贵在“温通敛藏”,需温肺润燥、暖肾散寒、强筋健骨。借金秋肃降之势,以血肉有情之品温养筋骨,以甘润平和之物化解燥寒相搏。

饮食当“温而不燥、润而不寒”,顺秋收之末蓄精纳气,方能根基深固以御严冬凛冽。推荐一粥一菜一茶,助您快乐度霜降。

莲子芡实山药红枣小米粥

莲子、芡实、山药提前用温水浸泡1小时,红枣洗净备用,小米淘洗干净。

锅中加入足量清水,放入浸泡好的芡实、莲子、山药,大火烧开后,转中小火煮约20-30分钟,加入淘洗干净的红枣、小米,再次烧开后,转小火慢熬约40-50分钟,温热食用效果最佳。

小米健脾养胃、滋阴养血,山药健脾益气、滋养胃阴,芡实健脾止泻、益肾固精,莲子补脾止泻、益肾养心、安神助眠,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此五物做粥,健脾益胃,兼顾心肺肾,温润结合,温而不燥、润而不滞,尤宜于霜降时节清淡滋补,温润肺胃。

牛肉炖萝卜

黄牛肉、白萝卜适量。生姜、小葱、花椒、食盐、胡椒粉各适量。牛肉切丁焯水,萝卜切块。牛肉、葱姜用小火炖煮,待牛肉熟烂后放入萝卜块及调味料,煮至萝卜去生,也可根据个人口味,把萝卜煮制熟透即可食用。

牛肉性平味甘,功效补益气血,健脾和胃,强精壮骨,为补益佳品。萝卜性凉,味辛、甘,入肺、脾、胃经,功效消积滞,清热化痰,下气宽中。牛肉炖萝卜,为秋季淡补,补益脾肺之佳品。

桑叶枇杷叶蜂蜜茶

桑叶3克、枇杷叶3克、蜂蜜适量。开水冲泡,代茶饮用。每日3-5杯。

桑叶性寒味甘苦,入肺肝经,可清肺润燥;枇杷叶性微寒味苦,入肺胃经,可清肺止咳、降逆止呕、清热化痰、降气。蜂蜜性平味甘,入脾肺大肠经,可补中润燥、补益脾肺、润肺止咳、润肠通便。三者合用,清肺润燥、降气润肠,尤宜于深秋燥邪伤肺,肠燥津亏,干咳、便秘者饮用。

霜降进补重在筋骨

霜降时节晨霜初现,北风微寒,气候特点为“寒燥相搏,肃杀之气达极”。人体阳气深藏于内,肺卫失于温煦,易见咽干鼻痛、干咳声哑、皮肤皲裂;寒邪直中筋骨则关节冷痛、屈伸不利;脾胃虚寒者易发脘腹冷痛、五更泄泻。

“霜降宜进补,重在补筋骨”,日常注意护住大椎(颈后)、命门(后腰)、涌泉(足心),睡前艾灸关元穴(脐下三寸)早卧晚起避晨霜。霜降饮食原则宜清淡滋补兼润肺,滋润温和调脾胃。忌生冷海鲜、凉性瓜果,以防寒凝血脉;忌香燥炒货,以免耗伤肺津。宜食山药、百合、莲子、银耳等以滋补脾肺。来源:北京青年报

托起心衰患儿生的希望(创新故事)

体内植入“人工心脏”已有5个月的俊俊,来到位于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复查。血液检测、心脏彩超……当一系列检查结果出现在电脑屏幕上时,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教授董念国脸上露出了微笑:“各方面指标都比较正常。”

  今年3月,7岁的俊俊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成功植入我国自主研发,全球最轻、最小的儿童磁悬浮“人工心脏”。当时,俊俊患有终末期心力衰竭,手术前已发生严重的心源性休克,唯一的希望是心脏移植。相比于成人,儿童的心脏供体更为稀缺,植入“人工心脏”前的俊俊,生命危在旦夕。

  这样的场景,10多年来,董念国见过不少。“植入心室辅助装置可以为心衰患者争取时间,但对于10岁以内或体重小于30公斤的儿童,此前全球没有磁悬浮人工心脏可用。”董念国说。

  2021年,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与深圳核心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启动针对低龄、低体重患儿的磁悬浮心室辅助装置研发项目。

  “儿童版‘人工心’不是成人版的等比例缩小。”董念国说,儿童版“人工心”的主要技术难点在于将体积缩小的同时,需要通过增加转速来提高效率,但增加转速不仅会导致自体发热,还容易引发血栓等一系列问题。既要体积小,又要大流量、高效率、低功耗,如何实现?

  针对这些问题,核心医疗的工程师们开始了一系列攻关。打破常规,开发“分时分区轴向全磁悬浮控制技术”,设计出高度集成化的儿童版“人工心”。泵体结构更简化,体积更小,内置的磁悬浮电机实现了高效率、低功耗,既有足够的泵血能力,又能减少发热。

  如何避免提高转速带来的血栓风险?工程师们优化了泵体内的血流路径,保证平均流速更快、冲刷充分、血液停留时间短,从而最大限度降低了对血液的影响。

  工程目标初步实现了,但还有待实际验证。2022年5月,核心医疗技术人员把第一个儿童“人工心”样机送到武汉协和医院。通过多次动物实验,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发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并结合儿童解剖学特征从临床角度提出了许多重要建议。医工双方密切沟通,携手攻坚克难,历经数十次迭代升级。最终,全球最轻、最小儿童版“人工心”终于定型,它仅重45克,重量为最小成人版“人工心”的一半。俊俊成为这颗“人工心”的首批受益者,为心脏移植赢得了更长的窗口期。

  “我们希望,儿童版‘人工心’能为更多心衰患儿带来生的希望。”这是所有研发人员共同的期待。来源:人民网

这五个助眠“好建议”纯属帮倒忙

“昨晚又没睡好”。这是很多人早上跟家人说的第一句话。大家越来越重视“睡个好觉”,网上的助眠小贴士也随处可见。但是,有些小贴士执行起来,不仅没让睡眠好转,反而让失眠更加严重了。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那些容易被误解的助眠建议。

误区 早点上床躺着

不少人觉得晚上睡不着,那就早点上床躺着,希望花更多时间能等到睡眠来临。可实际上,您在床上清醒的时间越长,大脑就越容易把床和睡不着关联在一起,反而削弱了躺床上就要睡觉的条件反射。

正确做法 应该限制卧床时间,晚上别太早躺床上,早上最好固定一个时间起床。这样做可以积累睡眠动力,该睡的时候更容易入睡,重新建立床和睡眠的关联性。

误区 睡前不能看手机

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电子设备屏幕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影响睡眠,所以睡前必须把手机、平板电脑全关掉。可对于失眠的人来说,往往不是由于看手机导致睡不着,而是由于睡不着才看手机。如果明明睡不着,却只能躺在黑暗之中,只会更加焦虑、更难入睡。

正确做法 与其把手机当做“洪水猛兽”,不如更好地利用它。睡前看一个轻松的纪录片、听一段舒缓的播客,避免看那些刺激的短视频,并且把屏幕调成夜间模式,控制好使用时间,这样可以让身心放松下来。

误区 跟风戒掉咖啡因

提到失眠,很多人会觉得咖啡因是重要原因,马上停止喝咖啡、茶或可乐。其实,每个人对咖啡因的敏感性不太一样,有的人不敏感,早上喝杯咖啡,不会影响晚上睡眠;有的人很敏感,下午喝一口,晚上就会辗转反侧。

正确做法 对大多数人来说,早上喝杯咖啡不仅不会影响睡眠,还能让您摆脱刚睡醒的迷糊劲,让身体活跃起来,更利于维持规律的睡眠节奏。

所以,是否需要戒掉咖啡因不应该“一刀切”,如果早上喝杯咖啡或者茶不影响睡眠,就无须戒掉。

误区 轻信高科技助眠产品

近年来,“睡眠经济”成为健康产业的一片蓝海,各种睡眠手环、智能床垫层出不穷。不少人把希望寄托在这些产品上,如果用了之后睡眠没有改善,就会很焦虑。这种过度关注睡眠、总想优化睡眠的状态,医学上称为“完美睡眠主义症”。

正确做法 实际上,睡眠和消化、血压一样,是身体的自主功能,我们可以通过好习惯来影响它,却不能强迫它准时出现。因此,不要太把失眠当回事,顺其自然,反而更容易入睡。

误区 每晚要睡够8小时

有的人认为每天都应该睡够8小时,如果哪天没“达标”,就会很焦虑。其实,健康的睡眠时长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变化的。压力大的时候可能会睡得不好,感冒发烧了可能睡得更多……这些都是正常的。

正确做法 睡眠灵活性是人类进化出的生存优势。其实,只要白天精力足,没有明显的疲劳感,就算哪天少睡一点,也不用太担心。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关注睡眠,但也别被那些助眠建议所“绑架”,更别因为偶尔失眠而焦虑。

很多时候,失眠不是因为您做得不够好,而是因为对睡眠的认识不足,或者由于生活压力、健康问题所影响。如果您的失眠已经持续很久,影响到正常生活,这时候就应该求助专科医生了。来源:青年报

吃出防御力 过敏别光拿药扛

越来越多的人饱受湿疹、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过敏问题困扰。过敏,已经成了人们每年绕不开的话题。除了避免过敏原、药物治疗,科学合理的营养策略是防治过敏的第三大支柱。

今天,让我们一同探索如何通过日常饮食调整,帮助“过敏星人”减轻症状、提升生活质量。

查看更多

寒露节气 一粥一菜加一茶

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标志着气候从凉爽向寒冷过渡。此时地面露水渐寒,北风渐起,气候特点为“燥寒并重,肃杀气盛”。养生需温肺润燥、暖中散寒、通络防痹,为冬藏夯实根基。

查看更多

阿尔茨海默病会遗传吗

根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阿尔茨海默病在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发病率达5%以上,在85岁以上老年人中高达30%。一些人的父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痛心之余也担忧自己将来同样会患病。那么,阿尔茨海默病会遗传吗?

“有5%—10%的阿尔茨海默病会通过基因遗传给子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认知障碍性疾病科主任张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医学界发现多种致病基因和风险基因与阿尔茨海默病明确相关。其中,致病基因包括淀粉样前体蛋白(APP)、早老素1(PS1)、早老素2(PS2),携带上述任何一种致病基因的人群中,95%以上会罹患阿尔茨海默病,且发病通常呈“早发”特征,四五十岁甚至更早即可发病,该类致病基因遗传给下一代的概率极高。与致病基因不同,风险基因载脂蛋白Eε4(如APOEε4基因)则会提升患病风险。若携带风险基因,会大幅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概率,但其遗传给下一代的概率相对较低。

“如果父母一方或双方患上此病,建议先带父母去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基因检测,若不携带致病基因或风险基因,子女则无须过分担忧。”张巍强调,如果父母的阿尔茨海默病是由致病基因引起、具有遗传性,其子女可通过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脑脊液检测等手段进行检测,争取在发病早期确诊,及时采取抗体药物清除脑内β-淀粉样蛋白,有效延缓疾病进展。

除了早诊早治,早防也尤为关键。“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不是从老年期开始的,而是贯穿在全生命周期中。从青年期甚至更早的少年期开始,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充沛的学习热情,锻炼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持续为‘大脑银行’增加认知储备,这样才能有效预防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张巍强调。来源:科技日报

这些习惯可能增加老年痴呆风险

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性痴呆”,是一种病因复杂、严重智力致残的神经系统疾病,也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患者会从记忆力和认知功能逐渐退化,进展至生活自理能力完全丧失。

科学研究发现,一些人们认为的“好习惯”,却很可能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记者就此采访了认知障碍领域相关专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