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过敏性鼻炎高发的季节。“花粉”这个罪魁祸首让人恨得牙根儿痒痒,可你也许不知道,过敏性鼻炎跟吃的东西也有关系。管不住嘴,致敏食物会“火上浇油”,加重过敏症状。
过敏难断根儿 原因就在这儿
这过敏性鼻炎好像沾上了就很难好,年年如此,有的人是春季花粉过敏,有的人是秋季花粉过敏,有的人一年四季都过敏。有时吃点药好点,不吃药又来,不知道啥时候是个头,总也断不了根。鼻痒、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痛苦不堪;有时还会流泪、眼红有灼热感,眼、耳、咽喉、硬腭等多处发痒。而且过敏还越来越严重,原来可能只是秋季过敏,后来发展到春季也过敏;原来只是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后来眼睛痒、流泪。
芋头虽然看起来“土气”不起眼,但是营养功效却很不错。
那么吃芋头对身体具体有哪些好处?需要注意什么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吃芋头可以辅助降血压
还是胆固醇的“搬运工”
国庆假期前,某知名调味品企业引发了巨大争议,起因是其生产的酱油疑似存在“双标”嫌疑:有网友爆料称国内售卖的该品牌酱油含食品添加剂,而国外售卖的酱油零添加,只有水、大豆、小麦、食盐等,认为其产品生产是“双标”。尽管该企业多次在社交平台发布声明否认双标一说,但这场风波还是在网络平台持续发酵。
这个事件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网友的焦虑,大家纷纷表示不知道该吃什么酱油了,也好奇到底应该怎么看待酱油里的添加剂。今天就给大家捋一捋,酱油中的食品添加剂到底有哪些?为什么要加它们?安全性怎么样?然后再说一说,选酱油到底应当怎么选,看什么指标,以及怎么合理食用酱油。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日前发布消息说,一项新研究揭示了新冠病毒如何对心脏产生影响,以及其与流感病毒对心脏影响的差异,这为治疗新冠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心脏损伤提供了思路。
这项由昆士兰大学领衔的研究已发表在《免疫学》月刊上。研究报告作者之一、昆士兰大学的库拉辛哈博士说:“与2009年流感大流行相比,新冠导致了更严重和长期的心血管疾病,但在分子层面上,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现象尚不清楚。”
芋头虽然看起来“土气”不起眼,但是营养功效却很不错。
那么吃芋头对身体具体有哪些好处?需要注意什么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吃芋头可以辅助降血压
还是胆固醇的“搬运工”
一位患者半夜腹痛来急诊就诊,做了很多检查,却又没有发现什么大问题,开了点护胃药回家继续观察;也有一些病人来急诊后,直接跟医生说哪里不舒服,直接给开点药就行了……
上述情况在急诊室屡见不鲜。有时候也许一通检查做下来,的确就是患者自己说的病症,但是急诊医生也不会仅根据病人的自我判断就武断开药。那么,急诊病人有没有必要做这么多检查吗?
在许多人的意识里,医生看病应该是问问诊,搭搭脉,或者听诊器听一下,然后就开出一剂处方来,药到病除。这种印象多是来源于影视作品,或者一些古代的故事,而当然现代医学中,问诊和体检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对于很多疾病来说却远远不够。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以多项举措提升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生活方式,绿色低碳的文明新风正吹遍神州大地。
“舌尖上的节约”成为习惯
利用微信群,对餐饮单位从业人员进行反食品浪费法培训;严格检查餐饮服务经营者是否主动提醒消费者防止食品浪费、是否诱导消费者超量点餐;在饭店醒目位置张贴摆放“适量点餐、避免浪费”等标识……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一系列举措助推反食品浪费法有效执行、落到实处,让“舌尖上的节约”成为人们日常习惯。
推出“小份菜”“半份菜”,主动提供打包服务,对餐饮浪费加强监管……自2021年4月反食品浪费法颁布实施以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从道德倡议上升为法律规范,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深刻影响。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培养孩子们的节约意识至关重要。在北京史家小学通州分校,学校定期组织评选“零米粒好少年”“零米粒班集体”活动。针对有不良饮食习惯的学生,由服务教师进行劝导和监督,并在学生中招募餐桌文明志愿者,劝导就餐学生文明用餐。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真正实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人民网北京9月21日电 (记者温璐)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此前发布《关于2022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国庆节10月1日至7日放假调休,共7天,10月8日(星期六)、10月9日(星期日)上班。
根据《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安排,在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四个国家法定节假日,7座及以下小型客车享受高速免费通行政策。
今年国庆节高速公路免费7天(7座(含7座)以下小客车),免费开始时间为10月1日0时,截止时间是10月7日24时。
此外,在近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有表示,为确保国庆前后不发生本土规模性疫情,最大限度减少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让人民群众度过一个健康、平安、祥和的假期,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工作部署,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坚持科学精准从严从紧做好疫情防控,在全面落实第九版防控方案的基础上,强化优化了一系列防控政策措施。
一是倡导广大群众国庆假期在本地过节,尽量减少跨地市出行,避免人群大范围流动引发的疫情传播风险。
二是安全有序出行。旅客须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乘坐飞机、高铁、列车、跨省长途客运汽车、跨省客运船舶等交通工具。
三是推广“落地检”。按照“自愿免费即采即走,不限制流动”的原则,跨省流动人员抵达目的地后,积极配合当地完成“落地检”。
四是查验有效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入住宾馆、酒店和进入旅游景区等人流密集场所时,要查验健康码和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从外省(区、市)返回的建筑工地人员要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五是减少不必要的聚集性活动。非必要不举办培训、会展、文艺演出等大型聚集性活动。确需举办的,落实防控措施,参加活动人员需扫码登记、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提倡群众从简举办婚丧嫁娶,尽量减少人员数量。陆路抵边县(市、区、旗)避免举行大规模人员聚集性活动。来源:人民网
本报讯 (记者 李 阳)全国共立案侦办养老诈骗刑事案件4.1万余起,破案39294起,打掉犯罪团伙4735个,一审判决案件1645起4523人,二审判决324起1175人,案件重刑率达26%,追赃挽损308亿余元。9月23日召开的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总结会透露,经过为期半年的专项整治,养老诈骗违法犯罪得到有力遏制,群众满意度达86%。
“以房养老”、“投资养老”、保健品坑老……近年来,以“养老”为名的违法犯罪愈演愈烈,老年人深受其害,人民群众深恶痛绝。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养老事业,始终把老年人福祉记挂在心。2022年4月,一场为期半年的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以提供“养老服务”、投资“养老项目”、销售“养老产品”、宣称“以房养老”、代办“养老保险”、开展“养老帮扶”等为名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六类犯罪被作为打击重点。
“专项行动以来,人民法院切实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专项行动部署要求,制定全国法院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成立全国法院专项行动办公室,召开全国法院专项行动推进会,配合全国专项办开展专项行动督导,认真组织全国法院深入开展专项行动。”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依法有效推进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8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6件养老诈骗犯罪典型案例,进一步明确六类重点打击犯罪的表现形式,揭露养老诈骗“套路”手段及其危害。全国法院执行养老诈骗案件财产近30亿元,最大程度挽回受害群众经济损失。
记者了解到,依法严惩养老诈骗犯罪的同时,人民法院坚持边打边建、建立健全预防治理和保障老年人权益的长效机制。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出台了《关于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的指导意见》。各地法院结合办案,深入分析研判养老诈骗案件发生背后的原因,共发送司法建议函1200余份,以案促治、以案促建。
让广大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是“家事”,也是“国事”。专项行动虽已结束,但打击整治养老诈骗永远在路上。“接下来,全国层面的工作将转入常态化,以完善‘六大长效机制’为抓手,持续保持对养老诈骗违法犯罪的严惩高压态势,持续深化养老领域相关行业治理,为广大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中央政法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来源:人民法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