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一家全国性连锁养老机构工作,那里收费高,普通人很难承担。后来,我就职于一家职工医院,这里正在摸索企业改制后的发展方向。在上级公司支持下,医院决定办一家普惠养老机构,让老人既能“住得起”,又能“住得好”。
理想很美满,现实却很“骨感”。起初,经营压力是最大的“拦路虎”。为了跨过这道坎儿,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政府也给了不少帮助,终于问题得以解决。
比如,床位不够怎么办?建院之前,这里共有99张床位,但利用率不高,很多都闲置。我们决定改良这些“老古董”。经过一系列适老化改造,空床位同时具备了普通床位和医疗护理的功能,推出后广受欢迎。
老年人大都有基础性疾病,常常要看病拿药,在医院、住所间来回奔波,身体很难吃得消。于是,我们提供了一些简单的医疗服务,免去了老人的后顾之忧。
平时,我会跟院里的老人聊聊天。一次聊天中,得知院里一位居民退休前是教师,书法特别好,经常自发地教街坊们写毛笔字。我和同事商量:何不充分开发老人的潜力,让他们也有所为?于是,我们引导老人建立了相应的自治组织,开展一些特色活动,以主人翁心态为养老院出谋划策。
此外,我们还会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和文艺汇演,让老人感受温暖与美好。来源:光明日报
“民以食为天”的理念一直贯穿着中国文化,而主粮则是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90后、00后逐渐成为消费主力人群,主粮消费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品质、健康、生活节奏等因素开始成为影响消费者选择的关键因素。
近期,全国发热门诊就诊患者数量有所增加,检测显示部分为“二阳”患者。当前全国发热门诊诊疗情况如何?怎样科学应对风险?针对社会关切,记者进行了调研走访。
发热门诊保持平稳有序
“老伴发烧后我第一时间就带她来医院了,情况还好,暂时不需要吸氧。”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发热门诊,正在陪伴72岁妻子输液的周大爷告诉记者,妻子是首次感染新冠病毒。
记者走访全国多地三甲医院和基层社区,调研发现发热门诊运行状况整体平稳有序,各类治疗药物库存较为充裕,医疗机构重症救治能力有储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表示,最近发热门诊接诊量相比一个月前有所增加,但绝大部分是轻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表示,目前没有出现发热门诊病人特别多、给医疗资源带来压力的情况,保持正常医疗秩序没有问题。
黄豆补气健脾、养血润燥,适合身体瘦弱、皮肤干燥、血虚白发、营养不良、骨质疏松、围绝经期综合征等人群作为饮食搭配。黄豆富含植物蛋白、矿物质,日常榨汁或焖肉均易于操作。
豌豆入脾胃经,粗纤维含量高且富含维生素A,如清炒豌豆鸡蛋可满足口感和增加体力,糖尿病患者也适合,还能辅助产后乳汁缺乏和缓解视物疲劳。
蚕豆健脾,同时能利水消肿,适合脾虚乏力、湿热水肿人群,清炒、焖饭均可选择。
毛豆中含有植物蛋白,且钾、镁元素和维生素B、膳食纤维素均很丰富。毛豆不仅能改善体力、预防便秘,还含亚油酸和亚麻酸,可改善人体脂质代谢,辅助降低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
白扁豆和赤小豆均入脾胃经,能健脾除湿、利水消肿。白扁豆健脾止泻、止带。赤小豆还辅助清热退黄,慢性肝病患者出现黄疸、水疱时可入药膳。
豇豆甘咸平,入脾肾,具有健脾利湿、补肾涩精功效,适合脾虚食积、脘腹胀满、腰酸带下病证。豇豆含优质植物蛋白和维生素C,还可预防妊娠期贫血。来源:人民网
近日,国家医保局联合教育部发布通知,鼓励各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包括民办高校)中全日制本专科生、全日制研究生参加高校所在地基本医疗保险,提高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
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指出,受各方面因素影响,近年来,在我国大学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多的背景下,大学生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出现下降。为进一步保障大学生基本医疗需求,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国家医保局联合教育部印发通知,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参保水平。
核心阅读
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需要教育、卫健、体育等部门各负其责:压实学校责任,保障孩子体育运动时间;做好近视筛查,发现异常及时干预;开展各类赛事活动,为青少年提供更多锻炼场所。只有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才能为学生创造符合科学用眼要求的学习环境,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近期,一些阳后发生眼部不适的患者出现在医院的眼科门诊。医生提醒:感染新冠病毒后如出现眼部不适,可用冷敷方法缓解眼痛等不适,如果不适感持续存在,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眼红
结膜炎是最常见的新冠病毒感染后的眼部表现。患者主要表现为眼红、异物感、流泪等不适,可以为单眼或者双眼发病,可发生于新冠感染的各个阶段。目前认为结膜炎发生可能与新冠病毒直接侵害结膜组织或者新冠病毒感染机体后免疫系统攻击结膜组织有关。
有研究显示“手眼接触”可能会增加结膜炎的发生。此外,葡萄膜炎、角膜炎也可引起新冠患者眼红。
近日,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关于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的通知》(简称“通知”),于2023—2025年在全国实施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改善全过程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成果。
本次主题活动从患者视角出发,围绕看病就医全流程,提出6个方面共20条具体举措,力争用3年的时间,将“以病人为中心”贯穿于医疗服务各环节,整体提升医疗服务的舒适化、智慧化、数字化水平,推动形成流程更科学、模式更连续、服务更高效、环境更舒适、态度更体贴的中国式现代化医疗服务模式,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自然·代谢》5月25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通过定向头部的超声脉冲可诱导在小鼠和大鼠中出现可逆的冬眠样状态。这一非侵入性方法暂时激活了脑中的神经细胞,导致降低体温、减缓代谢,或可应用在未来医疗或长距离宇宙飞行中。
蛰眠是一种类似冬眠的生理状态,在此状态下哺乳动物会抑制代谢,降低体温,并减缓其他生理过程以保存能量。这一状态据信受到中枢神经系统控制。超声波能够以非侵入性方式穿透头骨聚焦于脑,并且如果集中在神经上,已被表明能够激活动物的神经细胞。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陈红及其同事此次开发了一个超声发射器,可安装在自由活动的小鼠头部。他们针对下丘脑视前区施加了10秒超声脉冲,已知这一脑区可调节冬眠活动。这一活动在雌鼠和雄鼠中激发了即时体温下降数度(平均3—3.5℃),同时伴有心率下降和氧消耗下降,两小时内这些动物就完全恢复了。团队随后结合超声发射器和一个自动系统,会在体温开始上升时发射重复超声脉冲,从而将实验动物的这一类蛰眠状态维持高达24小时,且没有伤害或不适的迹象。
团队表示,这一技术在12只大鼠身上生效了(这种动物通常不会自然冬眠),虽然它们体温仅下降1—2℃,但研究人员认为这一调节代谢反应的生理过程可能在非冬眠哺乳动物身上也存在。
目前还需更多研究来调查这一方法对人类是否安全。未来这种延缓代谢、降低体温的非侵入性、可逆技术,在医学上或可应用于急救或急性重病,对长距离空间旅行也有所帮助。来源:科技日报
近期,全国发热门诊就诊患者数量有所增加,但整体数量远低于上一轮疫情流行高峰。疫情最新形势如何?怎样科学应对“二阳”风险?针对社会热点关切,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日前组织专家作出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