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s: xkbianji

又一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靶点被发现

一直以来,β-淀粉样蛋白在脑内堆积被认为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原因。6月13日,科技日报记者获悉,厦门大学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王鑫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鉴定出另一个对于阿尔茨海默病至关重要的病理因子——β2-微球蛋白,并发现通过清除外周血中的β2-微球蛋白即能减轻阿尔茨海默病小鼠大脑中的神经损伤,因此他们提出β2-微球蛋白可能成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新治疗靶点。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神经科学》上。

“团队最新发现了一种可以和β-淀粉样蛋白结合并加重其毒性的免疫因子β2-微球蛋白。”王鑫介绍,他们发现除了维持机体免疫外,β2-微球蛋白同时也是影响阿尔茨海默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角色。

实验中,该团队通过人为减少脑内的β2-微球蛋白,减轻了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的淀粉样斑块沉积和认知障碍。

同时,β2-微球蛋白大量存在于血液中,其可以穿过血脑屏障进入脑中,有近一半的脑中β2-微球蛋白来自外周血。

该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通过减少外周血中的β2-微球蛋白也可明显降低脑内β2-微球蛋白水平,有效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的认知功能。

一直以来,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药物研发主要以β-淀粉样蛋白为靶点展开,默认治疗药物必须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起作用,但这样一来可能加重神经损伤引发脑出血、脑水肿等诸多不良反应。

“头疼未必医头。”王鑫表示,该研究提示,β2-微球蛋白可能成为阿尔茨海默病新的治疗靶点,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策略。来源:科技日报

急性脑卒中治疗有了新策略

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庆新桥医院)获悉,该院神经内科杨清武教授和资文杰教授团队牵头发起的前瞻性、多中心、双盲、双模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急性非大、中血管闭塞性卒中早期替罗非班治疗临床试验(RESCUE BT2试验)取得重大突破,为急性脑卒中治疗提出了一项中国标准。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据了解,脑卒中是当前严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自2005年以来,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国民首位致死致残性疾病。

目前,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唯一标准药物治疗方法。不过,静脉溶栓的治疗时间窗却非常短。

“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仅为发病后4.5小时以内。”论文第一作者资文杰解释,加上严格的禁忌症,我国静脉溶栓率仅约5.64%。未能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大量患者,尤其是非大、中血管闭塞性致残性卒中患者,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推荐的有效治疗方法。因此,针对临床上这一治疗困境,人们亟须探索新的治疗策略。

替罗非班是选择性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此类药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有效,被用于心脏病的治疗,专家因此推测其或许能抑制急性卒中病程中活化血小板介导的血栓形成。但之前的临床研究结论不一,且规模小或患者卒中较轻。因此,替罗非班对中度至重度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尚不明确。

该研究联合全国117家卒中中心协同开展,探索静脉使用替罗非班是否可以改善急性非大、中血管闭塞性致残性卒中患者的临床预后。

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口服低剂量阿司匹林,静脉替罗非班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急性非大、中血管闭塞性致残性卒中患者极佳功能预后比例。

“这为错过急性脑卒中黄金治疗时间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式。”资文杰表示,研究最终证实了静脉替罗非班治疗相较于传统治疗方式能显著降低急性非大、中血管闭塞性致残性卒中患者的致残率。来源:科技日报

导致皮肤老化的重要蛋白发现

西班牙科学家在6月8日出版的《自然·衰老》杂志上刊发论文称,IL-17蛋白是导致皮肤老化的关键因素,其参与和衰老相关的各种活动,阻断这种蛋白的功能可减缓与皮肤老化相关的各种症状的出现。这一发现为治疗某些皮肤症状或促进手术后皮肤恢复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皮肤老化的特征是一系列结构和功能出现变化,老化的皮肤再生能力降低,愈合能力差,屏障功能减弱。除多种上皮细胞、毛囊细胞和其他成分外,皮肤也是免疫细胞的家园,免疫细胞在预防感染和防止不同损伤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负责人、西班牙生物医学研究所(IRB)的萨尔瓦多·阿兹纳尔·贝尼塔博士解释说,单细胞测序使他们能够深入研究形成皮肤的细胞类型和状态,以及这些类型和状态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出现的变化。在本研究中,他们借助该技术,描述了不同类型的细胞随衰老而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衰老过程中,一些免疫细胞,如先天淋巴细胞和CD4 T细胞等,在皮肤中会显著增加,与此同时,这些细胞也开始表达非常高水平的促炎细胞因子IL-17。

研究人员指出,衰老与轻度但持续的炎症有关,在皮肤中,其特征是IL-17显著增加,导致皮肤老化。

先前的研究表明,IL-17与一些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如银屑病)有关,目前有疗法可阻断这种蛋白。贝尼塔团队研究了阻断IL-17活性后毛囊生长、经表皮失水、伤口愈合和衰老标志物等的情况,发现治疗后这4个衰老特征的出现明显延迟。来源:科技日报

“过劳肥”大脑机制揭示

当人感到“压力山大”时,一份高卡路里的零食似乎是一种慰藉,但这样的“搭配”并不利于健康。据发表在最新一期《神经元》杂志上的论文,澳大利亚悉尼加文医学研究所科学家揭示了导致这种“过劳肥”的大脑机制。

虽然一些人有压力时没什么胃口,但大多数人会比平时吃得更多,且会选择高热量、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为了解是什么驱使了这些饮食习惯,研究小组在小鼠模型中调查了大脑不同区域在不同饮食下对慢性压力的反应。

研究发现,在短期高脂肪饮食的小鼠体内,有一个被称为外侧缰核的区域非常活跃,它通常会抑制大脑获得奖励信号的反应,从而避免动物暴饮暴食。然而,当小鼠受到长期的压力时,大脑的这一部分保持沉默,因此允许奖励信号保持活跃,鼓励为快乐而进食,不再对饱腹感调节信号作出反应。

研究表明,吃高脂肪食物的有压力小鼠比没有吃这些食物的小鼠体重增加了一倍。体重增加的核心是NPY分子,这是大脑在应对压力时自然产生的。NPY是来自激活高脂肪饮食的受压小鼠的侧脑细胞,当阻止NPY时,小鼠摄入的高脂肪食物较少,体重增加也较少。

研究人员接下来进行了“三氯蔗糖偏好测试”,即让小鼠选择喝水还是喝添加甜味剂的水。

结果发现,吃高脂肪食物且压力大的小鼠消耗的三氯蔗糖是只吃高脂肪食物的小鼠的3倍,这表明压力不仅会在进食时激发更多的奖励,也会驱使小鼠对甜味可口食物的渴望。

这项研究表明,压力是饮食习惯的关键调节器,可能会超过大脑平衡能量需求的自然能力。来源:科技日报

不论“阳”没“阳”哪些人不能用维C泡腾片?

最近“二阳”成为大家的话题热点,很多人再次捡起了他们的各种保健小药丸,在这其中,维生素C是出镜率最高的一位。在琳琅满目的维生素C补充剂中,泡腾片最受大家欢迎。

原因很简单,一来饮用过程中似乎多了一些乐趣,二来让平淡无奇的一杯白开水变得很有“饮感”。很多小伙伴甚至专门用维C泡腾片帮助自己多喝水,认为这样可以“一举两得”——既补充了营养,又增加了饮水量。看各路病毒拿这样努力装备抵抗力的自己能怎样?!

不过今天暂不跟大家讨论补充维生素C对于预防/治疗新冠病毒和/或其它病毒有无帮助。只是想简单科普一些关于维C泡腾片这个“大热门”补充剂的相关基础知识,比如我们每天需要多少维生素C?是不是所有人都能用维C泡腾片,有没有隐患甚至危险?如果要服用维C泡腾片,有什么实用的产品挑选标准吗?

查看更多

益生菌到底是治便秘还是治腹泻?

2023年5月29日是第19个“世界肠道健康日”。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更是营养吸收最重要、最关键的器官,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中有99%从肠道吸收,关爱肠道,健康“肠”寿。我们的肠道里,生存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群,它们有的是长期居住的有益菌;有的是在肠道微生态被破坏的时候,会搞破坏的条件致病菌;有的是因为别的原因入侵路过的致病菌。这些肠道微生物,尤其是有益微生物,以及它们产生的代谢产物,时刻在调节和影响我们的健康,包括消化健康、免疫健康、代谢健康和骨骼健康等。

查看更多

维生素D缺了不行,补多了也不成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许多人开始注意对各类营养素的补充。在网络上,不少人表示,自己“晒太阳时间不够多”“骨密度不够高”,因此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D;但也有人认为,维生素D补充过多“会对肝脏造成危害”。

维生素D对人体有什么用处?哪些人需要补充维生素D,又该如何科学合理地补充维生素D?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缺乏维生素D或引发多种疾病

查看更多

以智能技术赋能养老服务

迭代升级相关应用场景,帮助老年人跨过“数字鸿沟”,持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老人家,你还好吧?家里有啥异常情况没得?”

“没得啥子。因为屋里头有人,我就一直把门开着。”

前不久,重庆南岸区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线上巡检时发现,一户老人家的门磁感应出现异常,遂第一时间与老人取得联系。

查看更多

让孩子度过一个健康快乐的夏天

进入夏季,气温升高,孩子外出活动增加,容易出现一些疾病,比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过敏症等。如何防治?记者采访了中日友好医院相关专家。

“呼吸道合胞病毒与流感病毒类似,都是呼吸道病毒感染。”中日友好医院儿科主治医师惠秦说,呼吸道合胞病毒常年都有,容易引起儿童的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对较大年龄的孩子,病毒主要影响上呼吸道,表现为发热、咽痛、鼻塞、咳嗽等;对低年龄段儿童,尤其是3岁以内的婴幼儿,病毒引起毛细支气管炎感染。对于绝大部分儿童来说,预后良好,两周左右就可以有自行缓解的趋势,前提也是在病程中不合并其他的细菌感染或者其他支原体、混合其他病原感染。

查看更多

警惕!滥用“聪明药”可致命

高考在即,一些家长为了给孩子提高成绩做最后冲刺,不惜从网上高价购买所谓的“聪明药”。不久前,首都儿科研究所神经内科的医生就接诊了一位高三年级学生的妈妈,希望开出一种叫“利他林”的药。家长透露她是在一些论坛上看到的,说“聪明药”利他林,能够改善学习状态,提升学习成绩,她也想让孩子试一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