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科技日报记者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了解到,该院外科内镜中心的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证实,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100毫升盐水间断冲洗可降低胆总管结石复发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临床医学杂志》。
胆总管结石(CBDS)是临床最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一线治疗手段。据报道,胆总管结石的复发率为4%—24%,结石复发增加患者再住院和再手术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且加重患者经济负担。对于内镜取石术后残余的小结石或结石碎片,胆道造影容易遗漏,常导致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清除残余小结石或结石碎片可能具有预防结石复发的作用。
研究团队首先通过一项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利用经口直视胆道镜建立胆道清洁程度评分系统,评估不同剂量生理盐水冲洗后胆道清洁度,证明内镜下碎石并取石术后100毫升生理盐水冲洗可使94%的胆道达到较好的清洁程度。之后,他们设计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180例需要机械碎石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生理盐水冲洗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结果表明100毫升盐水间断冲洗可显著降低ERCP术后结石复发率。
据悉,该研究历时4年,最终推出了不增加任何费用就能够降低ERCP术后结石复发的新方法,为胆总管结石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对于盐水冲洗无法完全清除的残余结石或壁附絮状物(约6%),该团队还设计开发了一种既具有冲洗功能又可刷洗胆道的装置,进行结石复发的深层机制探索。来源:科技日报
《自然》杂志最近发表的两项动物模型和一些人类数据研究,揭示了Y染色体在癌症结局的性别差异中起的作用,其中雄性常比雌性受到更大的不利影响。这些发现或能引导开发疗法,降低与性别相关的癌症风险。
已知性别影响癌症发病率、临床结局和癌症生物学,大多数癌症在男性中会导致相比女性更坏的结局。这种差异背后的性别特异机制尚未得到深入理解,但一些研究认为Y染色体的功能可能起了作用。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评估了一种结直肠癌(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常见原因,在男性中更常见、更具侵袭性和转移性)小鼠模型的性别差异。模型是该疾病的一个特定形式,由一个已知的致癌基因KRAS驱动。研究者观察到雄性小鼠更高频率的转移和较差生存率,反映了在人类身上观察到的结局。分析显示,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家族(驱动肿瘤侵袭和免疫逃逸)的一个酶有基因上调。这一基因表达在Y染色体上,从而提供了KRAS驱动的结直肠癌进展中性别差异的一个可能基础。
在另一项独立研究中,西达赛奈医学中心团队研究了Y染色体缺失如何影响癌症结局。Y染色体缺失是多种癌症类型中观察到的一个特征,但其临床和生物学重要性尚不明确。他们首先研究了300名男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数据,识别出Y染色体缺失和较差预后存在关联。他们接着研究了膀胱癌细胞系,发现与有Y染色体的肿瘤相比,缺失Y染色体的肿瘤更具侵袭性,T细胞介导免疫反应更受抑制。他们指出,Y染色体缺失在人类和小鼠中与对某种特定类型免疫疗法的响应增加有关,意味着这类膀胱癌亚群的一个潜在治疗路线。来源:科技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研发生产更多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特别是要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挖掘利用好中医药资源,具有重大现实和长远意义。中医药具有“简便验廉”的优势,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辨证论治等中医基本理论,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医药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成为人们治疗疾病、健体强身、养生延年的重要手段。中医药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具有丰富的人用经验,与中国人的生命基因、体质特点、历史传承、文化观念融为一体,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研发生产更多高质量的“中国药”,需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尤其是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未来。惟有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才能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传承精华,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薪火相传。传承是中医药创新的根基,离开传承谈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同疾病斗争的伟大实践中,产生了《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大量优秀经典著作。中医药的精华,沉淀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古籍中,流传在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中,散落在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中。这是中医药学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医药发展的命脉。每一个经典良方,都是经过无数次人体试验的经验总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历史一次次充分证明,中医药历久弥新,是一个巨大的医学宝库。例如,屠呦呦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灵感,成功提取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葛又文将《伤寒杂病论》中的4个经典方剂有机组合在一起,精心化裁为一个抗疫方剂——清肺排毒汤,为中医药走向世界作出贡献。
守正创新,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让中医药老树发新芽,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的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我国历史上的经典方剂浩如烟海,但大多数方子还在古籍中沉睡,亟待开发利用。发展中医药不能“闭门造车”,需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我们既要善于从古代经典医籍中寻找创新灵感,也要善于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创新能力,二者相结合才能产出原创性成果。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中医药研究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多学科、跨行业合作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带来广阔空间。例如,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团队构建了世界超大规模的中药分子功能基因表达谱数据库,基于中医药经典理论和传统经验,结合现代生命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以临床功效为导向,筛选出治疗慢性心衰、慢阻肺等新方剂,为复杂疾病的中药创新药研发开辟了新路径。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我们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研发生产更多“中国药”,护佑亿万人民健康。来源:人民网
2023年6月28号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进一步激发全体党员爱国热情,增强党性意识,讴歌先进典型,引导干部党员听党话、跟党走,弘扬爱党爱国精神。

北京新康公益基金积极参加北京医联党委组织开展的“2020-2022年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党支部、党建先进单位”表彰活动及“重温延安精神、促进公益发展”主题演讲活动。
仅凭意志力戒烟的成功率为3%—5%,而去戒烟门诊的戒烟成功率则要高出很多。专业戒烟医生会为戒烟者开出戒烟处方和相关药物,进行定期随访跟进,从心理、生理等多角度帮助吸烟者完成戒烟。
戒烟服务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行之有效的控烟策略之一,也是健康中国行动之控烟行动的重要内容,对于减少烟民存量、降低吸烟率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如何提高众多吸烟者的戒烟意愿?如何科学戒烟?如何提高戒烟的成功率?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各地落实控烟行动的一道考题。
“为此,我们2021年发起了首届戒烟大赛,每年选择一个地市作为活动举办地,旨在帮助有戒烟意愿的烟民科学戒烟、成功戒烟。”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副所长郭晓亮日前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当前恶性肿瘤已成为造成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国家儿童肿瘤检测中心调查研究显示,2018—2020年,我国共有121145名儿童和青少年被诊断为患有肿瘤。
国家卫生健康委儿童恶性实体肿瘤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赵强教授表示,儿童肿瘤早期隐匿,具有起病急、进展快、易转移的特点,家长要高度关注神经母细胞瘤、脑肿瘤、恶性淋巴瘤、肾母细胞瘤这四种儿童高发肿瘤。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超过1亿人感染沙门氏菌。
近日,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支持的首届沙门氏菌预防与健康促进专家研讨会在京举办。与会专家提醒公众,积极关注沙门氏菌危害,提高食品安全防护意识。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充分运用新手段、新技术、新模式,打通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堵点淤点难点”。
如今,各级医院加快推进互联网科技的应用,打造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全流程“智慧就医”生态,让患者看病更舒心、医疗服务更体贴。
近期北方晴热升级,大范围高温天气来袭,明天(6月15日)高温范围将达近期最大,覆盖京津冀、山东、河南等地,局地高温强度或是同期少见的。
针对新一轮的大范围高温晴热天气,疾控部门提醒公众,要做好健康防护,预防中暑等情况的发生。
医务人员介绍,高温下,人体体温调节、水盐代谢、消化、神经、泌尿和循环系统会出现生理功能的变化,当变化超过人体可承受范围时,则会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急性热致疾病,即中暑。在高温环境下,如出现头晕、头疼、四肢无力、口渴、多汗、心慌、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但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8摄氏度),即为先兆中暑。
首都医科大学急诊医学系 贺明轶:我们如果出现了先兆中暑现象,首先尽快脱离高温、高湿、封闭的环境,然后到通风阴凉的地方,先让患者休息一下,这个时候如果有条件,病情也不太重的话,适量饮用一些清凉的饮料,比如说像淡盐水、盐茶水或者是一些含盐的清凉饮料。这个时候,可以拿冷毛巾擦一擦降降温,一部分病人可能症状就改善了。平常的时候,家里边可以备一些常温的绿豆汤,也有解暑降温的效果。
重症中暑分为热痉挛 热衰竭 热射病三种
医务人员介绍,重症中暑按临床表现不同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其中以热射病最为凶险,伴有多器官损伤,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热痉挛的表现为全身肌肉痉挛及剧烈疼痛。热衰竭的表现为头晕、头疼、心慌、多汗、口渴、恶心、呕吐,随后出现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晕厥、血压短暂下降,体温明显升高。而热射病的多数患者起病急,前期表现为无力、头疼、头晕、恶心、呕吐,典型症状为高热、核心体温常在40摄氏度以上,皮肤干燥、灼热而无汗,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首都医科大学急诊医学系 贺明轶:热射病其实是我们急诊比较常见的,是非常严重的急危重症,而且死亡率非常高,在高温高湿的季节非常容易出现。它分为两种,一种就像一些体弱的、高龄的、有基础病的,或者是儿童比较容易出现;还有一种是劳力型的热射病,比如说像军训,野外的一些剧烈运动可能会出现。一般我们在重度中暑的时候出现的热射病,肯定是要尽快就医,但是在就医之前我们还要遵循原则,也就是尽快让他脱离高温高湿的环境,要一边降温一边转运,像这种情况一定是要到医院就医,才能够解决后续急危重症的情况。
有些人为何能终生都保持较为健康的状态?《自然·通讯》13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认为,免疫恢复力,即维持或恢复免疫功能的能力,可能与响应感染性和炎症性疾病的能力有关。这是通过调查多项感染性和炎症性疾病背景后得出的结论,或可改进人们对免疫与健康的理解。
为何有些人寿命较长、对感染性和炎症性疾病更不易感,是一个尚未得到充分理解的问题。感染和炎症性疾病导致免疫系统的变化,对疾病响应的量级和质量可能因人而异。有人认为对感染性和炎症性疾病的最佳反应与预期寿命有关,但尚需进一步研究。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健康科学中心调查了一系列基于人类和动物研究的数据,以估计各种情况下的免疫恢复力。他们调查了超过48500名个体和多种动物模型,发现有些人在暴露于不同感染性、炎症性疾病中以及在衰老过程中,能保持免疫恢复力。在感染性或炎症性疾病中存在免疫恢复力,与寿命延长和研究涉及的一系列疾病的有利健康结局有关,这些疾病包括艾滋病、有症状的流感感染、新冠病毒感染、败血症和复发性皮肤癌。这项研究还认为,最佳免疫恢复力在所有年龄均可检测到,可能在女性中更常见,并可能与有利的免疫依赖性健康结局有关。
研究人员认为,免疫恢复力在未来可用于监测,并可能为预后及管理健康结局提供信息,包括寿命和感染反应,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测量免疫恢复力的有效性和用途,用于诊断、预测和管理炎症性及感染性疾病。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