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s: xkbianji

新时代基层党组织选举工作的基本遵循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这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基层党组织选举工作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重要制度成果,是做好新时代基层党组织选举工作的基本遵循。《条例》的制定和实施,认真贯彻党章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对于发扬党内民主、尊重和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规范基层党组织选举,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具有重要意义。

查看更多

让党旗在防汛救灾第一线高高飘扬

江河告急!汛情紧急!连日来,受持续性降雨影响,多地江河湖泊水位超警戒,洪水集中来袭。我国多个省份发生洪涝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给群众正常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防汛救灾工作。会议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现场督查,在防汛救灾第一线体现责任担当,组织广大干部群众众志成城、顽强奋斗;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担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主动担当、敢打头阵,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防汛救灾的强大政治优势,让党旗在防汛救灾第一线高高飘扬。

查看更多

中国航海日 重温习近平心中的“海洋精神”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强调“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要求“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

为纪念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每年的7月11日被确立为中国航海日。适逢第16个中国航海日,让我们从三个方面重温习近平心中的“海洋精神”。

main202007100919000019026379785

海兴则国强民富。“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习近平曾这样道出他的海洋情结。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坚持海陆统筹,壮大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开幕之际,习近平发来贺信。贺信指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海强国,加快创新。在海洋名城青岛,海洋科研机构云集,不断刷新着海洋科技的新高度。蛟龙号、海龙号、潜龙号,3艘国内顶级潜水器在国家深海管理中心集聚;新型40万吨超大型矿砂船“矿石天津号”命名交付;国内起重量最大、起升高度最高的起重船“大桥海鸥号”由海西重机完成交付。

以海强国,壮大经济。近年来,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2019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超过8.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2%,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近20年连续保持在9%左右。

以海强国,向海图强。2012年12月8日,习近平登上被誉为“中华神盾”的“海口”号导弹驱逐舰。战舰鸣笛起航,驶向浩瀚南海。2018年4月12日,中央军委在南海海域隆重举行海上阅兵。习近平指出,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寄托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世代夙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70余年来,从长江之畔的江苏泰州白马庙启航,人民海军一路劈波斩浪,走向远海大洋,逐步发展成为一支能够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海上武装力量。

人海和谐——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

“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习近平多次在不同场合为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吹响号角。

2006年9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提出:“发展海洋经济,绝不能以牺牲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一定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方针,全面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2013年7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推进海洋强国建设,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保护海洋、关爱海洋”是习近平念兹在兹的牵挂。

2018年3月8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指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2018年4月,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强调,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这一片海上绿洲和这一汪湛蓝海水。

2019年10月15日,习近平强调,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日前发布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显示,我国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取得积极成效。陆续开展了沿海防护林、滨海湿地修复、红树林保护、岸线整治修复、海岛保护、海湾综合整治等工作,局部海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等典型生境退化趋势初步遏制,近岸海域生态状况总体呈现趋稳向好态势。截至 2018 年底,累计修复岸线约 1000 公里、滨海湿地 9600公顷、海岛 20 个。

main202007100921000049131766311

“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2019年4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青岛集体会见应邀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时,首次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

习近平指出,“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 “大家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增进互信,加强海上对话交流,深化海军务实合作,走互利共赢的海上安全之路,携手应对各类海上共同威胁和挑战,合力维护海洋和平安宁。”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理念也是实践。从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和人道主义行动,到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到全面参与联合国框架内海洋治理机制和相关规则制定与实施,落实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一直在行动。

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胡志勇认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发展与创新,是中国在全球治理特别是全球海洋治理领域贡献的又一“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在海洋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指引下,全球各国将共享海洋资源,共同发展海洋经济,实现利用海洋造福人类的目标,这有利于破解当前全球在开发海洋资源上各自为政的困境。”印尼智库亚洲创新研究中心主席班邦·苏尔约诺如是说。

在习近平“海洋精神”的指引下,我们有信心经略蓝色国土,实现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夙愿;有信心守护这片蔚蓝深海,留下永续造福人类的“蓝色银行”;有信心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

精准绘制“一带一路”的“工笔画”

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旨在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发表书面致辞。他强调,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坚持互利共赢。我们愿同合作伙伴一道,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和不稳定性增多,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对“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在后疫情时代,我们亟需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全面总结、系统梳理“一带一路”建设理论和实践成果,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

查看更多

“四种力量”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由负转正

中国经济上半年成绩单今天(16日)揭晓: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上半年我国经济先降后升、由负转正——由一季度的同比下降6.8%,转为二季度的同比增长3.2%。

在全球经济深陷疫情冲击、复苏举步维艰的当下,中国这个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增长在较短时间里由负转正,难度可想而知,结果令人欣慰。中国经济交出这份半年报,离不开“四种力量”的推动:中央部署有方,各地措施有力,企业积极有为,群众配合有效。

查看更多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做好“六稳”工作 落实“六保”任务·一线见闻)

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越是发生疫情,越要注意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

为了应对疫情影响,中央到地方出台一系列有力举措,千方百计织密民生保障安全网——

查看更多

全面理解和准确掌握香港国安法的防范要义

为坚定贯彻“一国两制”,遏制近年在香港凸显的国家安全风险和挑战,中央在最为关键和恰当的时刻,为香港开出了对症下药的法治良方,通过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以下简称“香港国安法”),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防范、制止和惩治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和活动。这部为特别行政区制定的特别的法律不仅是一部惩治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的刑事法律制度规范,也是一部预防和遏制国家安全风险的行政法律制度规范。

查看更多

加强和改善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必然要求。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有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必胜信心;脱贫攻坚越到最后阶段,越要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抓紧抓牢。

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之所以能够取得决定性成就,最根本的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全党全国全社会上下同心,集中力量攻坚克难。这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当前,脱贫攻坚到了一鼓作气、决战决胜的关键节点,本来就有很多硬骨头要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又增加了难度。克服疫情影响、确保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必须继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只有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脱贫攻坚战中,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始终发挥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作用。啃下脱贫攻坚最后的硬骨头,全面打赢这场硬仗,必须强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强化县级党委作为全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的关键作用。

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正所谓“帮钱帮物,不如帮忙建个好支部”。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也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现在,决战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继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促进基层党组织全面过硬,把党中央提出的重大任务转化为基层的具体工作,抓牢、抓实、抓出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各级党政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在其位谋其政,在其职尽其责,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坚定信心、顽强奋斗,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良好工作作风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可靠保障。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当前,一些地方在脱贫攻坚中仍然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我们要加强扶贫领域干部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抵制和克服脱贫攻坚战中的松劲情绪、厌战情绪和只说不练、只督不战的不正之风。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让基层扶贫干部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中去。加强脱贫攻坚干部培训,增强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能力。

开展民法典学习宣传工作

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中央网信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学习宣传工作。

通知指出,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在全国深入开展民法典学习宣传活动,要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民法典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学习宣传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深入学习宣传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通知要求,要创新宣传形式,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按照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组织开展民法典宣传教育活动,推动民法典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把民法典宣传融入各类法治宣传阵地,推动民法典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大力开展新闻宣传,坚持集中宣传和常态化宣传相结合,组织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及所属网站、新媒体精心策划、集中报道,推出权威访谈、开设专栏,刊播系列评论言论和理论文章;积极开展网络宣传,依托各类网站、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现代传播平台,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开展灵活生动的网上宣传,精心创作民法典网络文化产品,举办网络讲座、网络访谈、网上展览等,增强民法典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抓好重点群体的宣传教育,把民法典纳入领导干部学法必修课,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述法重要内容,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大民法典在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中的内容占比;加强理论研究阐释,编写适应基层群众接受习惯的系列通俗理论读物;切实加强实践引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把民法典宣传融入法治实践全过程,推行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以案释法制度,让人们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民法典知识,迅速掀起民法典学习宣传教育的热潮。

通知强调,各地区各部门在组织开展民法典学习宣传活动中,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引导人民群众深刻认识我国法治建设的重大成就,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心和决心。认真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公益普法等制度,加强工作督导检查,推动民法典学习宣传深入开展。开展分众化、对象化宣传,注重群众参与互动,增强学习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

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强调 增强政策实施时效 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稳住经济基本盘 韩正出席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分析研究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听取对下一步经济工作的意见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出席。

座谈会上,马骏、姜超等专家和中小企业协会、海尔集团、拼多多公司负责人发了言。大家谈到,今年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和冲击超乎寻常,国家出台的减税降费、普惠金融等政策力度大、覆盖面广、及时有效,对稳住企业生产经营和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家还就政策提出一些建议,李克强要求有关部门认真研究。

李克强说,今年疫情冲击和世界经济衰退对我国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有效控制疫情,不失时机推动复工复产,近来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势头,表现出逐步回稳态势,充分展现出中国经济强大韧性和巨大回旋余地,要坚定发展信心。但国际环境不确定性仍在增加,形势仍然严峻,国内经济面临的困难挑战特别是就业压力仍十分突出,要做好继续打硬仗的准备。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紧紧围绕“六稳”“六保”,全面落实助企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规模性政策,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稳住经济基本盘,保住基本民生,有效防范风险,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李克强说,要增强宏观政策实施的时效性,着力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坚持并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就业优先政策,对企业更大规模减税降费让利。今年通过改革建立了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基层的机制,要确保尽快见效、惠企利民;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进一步推动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发展普惠金融,做到既有效增加信贷投放量又明显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多措并举帮助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实施差异化的税费、金融支持政策,鼓励吸纳更多就业。

李克强指出,要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韧性。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更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创业创新生态,吸引集聚人才,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以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催生更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在更大开放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用改革的办法更大释放消费潜力,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拓展农产品销售和出口产品内销等新空间,丰富优质消费品供给,引导消费升级。发挥政府投资作用,带动社会力量投入,推进“两新一重”等项目建设,以有效投资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增加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