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市场主体,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全国超过1亿户的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更是吸纳就业的“容纳器”。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助企纾困。政策落地情况如何?市场主体还有哪些新期待?围绕重点难点问题,国务院14个督查组奔赴各地开展实地督查,察实情、出实招,积极推动各项纾困惠企政策落地见效。
落实落细减税降费,让企业轻装简行
减税降费政策成效如何?第六督查组来到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具体情况。
“截至9月底,我们享受出口退税8000多万元。”公司财务副总监冯骏告诉督查组,除了出口退税,2月至6月企业社保费用还减免489万元,“现在公司对未来发展信心十足。”
在浙江,督查组了解到,从重大项目税务服务专员制度,到网格化管理覆盖宣传,从重点外资企业“一企一策”工作机制,到运用税收“大数据”助力复工复产……浙江出台了“八条硬措施”,护航减税降费落实落细。
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减轻负担。第五督查组督查发现,江苏加强财税部门协调配合,在落实好国家政策基础上,出台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地方优惠政策。今年前8个月,全省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818.5亿元。
在督查中,一些企业也反映,对于减税降费政策细则还不了解,未能及时享受政策红利,还需加强宣传和服务力度。
第十一督查组发现,为了提高税收政策宣传力度,让税务服务更加贴心,广州珠海推出了“税小度”智能咨税管家,“税小度”应用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政策推送“精准滴灌”、业务查询“刷脸即查”、办税进度“及时跟踪”,确保每一个市场主体实实在在享受到政策实惠。
新华社北京10月21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月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进一步抓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落实,更好发挥积极财政政策效能;决定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以改革更大便利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
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有关部门和地方认真实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推动规模性纾困政策迅速落地,成效不断显现。截至9月底,今年新增2万亿元财政资金中,应下达地方的1.7万亿元,已有1.57万亿元下达到市县使用单位,有效补充地方财力保证了减税降费到位,有力支撑了保居民就业、保市场主体、保基本民生,支持了重大项目建设和脱贫攻坚,保障了基层正常运转。前三季度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万亿元。实施规模性纾困政策和直达机制,保住了上亿市场主体,支撑了近900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为经济稳定恢复发挥了关键作用。下一步,要围绕完成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任务,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有效性,继续抓好直达机制落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要总结今年做法,研究建立常态化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以改革的办法提高财政资金效能,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一是扩大直达资金范围,对可直接分配的中央和地方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具备条件的专项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等一般性转移支付,可纳入直达机制,基本实现中央财政民生补助资金全覆盖,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等及时足额兑现,更好支持保基层运转。二是完善直达资金管理。合理提前下达转移支付资金。各地要强化责任,增强资金分配使用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三是完善监管,加快推进部门间数据开放共享,强化对直达资金的全过程监控,严防“浑水摸鱼”,确保用好资金。
国家统计局19日发布数据,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同比增长0.7%。第三季度增长4.9%,增速进一步加快。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巨大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中国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有效推动生产生活秩序恢复,经济延续稳定恢复态势。国际机构、外国媒体、专家学者等高度关注中国经济数据,认为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回暖,为世界经济恢复和增长注入更多动力。
核心阅读
数据显示,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指标年内首次由负转正,体现了我国内需潜力大、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为进一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国家发改委将从推动新型消费发展、促进大宗商品和服务消费持续增长等方面不断发力,推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做好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日前,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其中4个主要指标由负转正鼓舞人心。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指标年内首次由负转正,体现了我国内需潜力大、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内需恢复呈现哪些具体特征?下一步如何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10月20日,国家发改委举行例行发布会进行深入解读。
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中国再次交出了一份令世人瞩目的“亮眼答卷”。
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9%;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0.7%;全国夏粮早稻产量比上年增加224万吨;牛奶产量同比增长8.1%;载货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等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9.8%……前三季度,中国经济稳住了!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取得这样来之不易的成绩,靠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靠的是中国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艰苦努力与付出。
70年前,为了保卫和平、反抗侵略,中国党和政府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正义旗帜,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舍生忘死、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人民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要深入学习宣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牢记初心使命,坚定必胜信念,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不懈奋斗,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贫困地区充分调动当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减贫合作是当前菲中两国合作的重点领域,中国丰富而成功的减贫经验、理念和政策对菲律宾很有帮助。
同中国地方官员面对面交流及赴中国贫困地区实地调研,加深了我对中国减贫的理解。2017年,中国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邀请由时任菲律宾国家减贫委员会秘书长黎萨·马萨带领的菲方代表团,参加为期5天的考察学习,并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中国的精准扶贫理念以及农村发展相关政策。两年后,我们再次受邀赴海南和北京考察,了解中国减贫行动的最新进展。
绷紧弦、加把劲,锚定方向、再接再厉,克服各种挑战,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好
10月17日是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同时也是国际消除贫困日。回首过去几年脱贫攻坚带给生活的改变,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村村民们的话语质朴而真切:“现在我们和城里人一样过日子”“相比过去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做梦都没想到,生活比蜜都甜”。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当前,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既要做好脱贫攻坚必答题,又要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加试题;既要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又要巩固已有脱贫成果。只有绷紧弦、加把劲,锚定方向、再接再厉,克服各种挑战,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好,才能实现既定目标。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中国将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这一“最成功的脱贫故事”,不仅将创造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也将为人类减贫进程贡献更多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年轻干部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进一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政治自觉和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为艰巨,迫切需要广大干部奋发有为、改革攻坚。
笔者认为,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新生力量,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在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中系好扣子、勤练膀子、勇挑担子、常照镜子,擦亮政治底色、砥砺能力成色、增添担当亮色、永葆清廉本色,自觉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重任,努力成为改革攻坚的生力军,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大有作为。
2020年是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0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同论坛现任非方共同主席国、塞内加尔总统萨勒共致贺电庆祝这一重要事件。20年前,中国和非洲兄弟迎着新世纪的曙光,顺应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高举合作共赢的大旗,倡议成立了中非合作论坛。中非友好大家庭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集体对话平台和务实合作机制,中非关系迈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一
20年风雨兼程,20年春华秋实。在中非合作论坛引领下,中非高层互动日益频繁,政治互信持续深化,中非关系完成了“新型伙伴关系”、“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三级跳。中非合作举世瞩目。2019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491亿美元,较2000年增长近百倍;中非贸易额2087亿美元,是2000年的20倍。中国连续11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连续多年对非洲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20%。非盟会议中心、亚吉铁路、蒙内铁路等一大批新旗舰项目在非洲建成使用,科教文卫、民间交往、和平安全等领域合作全面发展,不断取得重要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对非工作,亲自提出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亲自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亲力亲为开展对非元首外交,引领中非关系跑出亮丽的“加速度”。